本文作者: 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開聊《ハチ公物語》,您可坐穩了。

李老濕不聲不響地更了中國版的《忠犬八公》物語。(很遺憾,馮小剛版《忠犬八公》遠不如美版、日版)

說實話,我根本不想去電影院支持這個片子,甚至上映以前都沒咋宣傳過。

原因嘛!

群內大佬滄海老師一直在激勵我,每當我暗搓搓的在群里要什麼資源時,滄老師總會挺身而出,然後面容和藹的提醒我,大公,日本昭和你還沒搞完呢?

那是我已經放棄了2年的項目。

滄老師,我們要不來聊聊忠犬八公的故事吧。

首先,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不代表電影是真實的。

其次,雖然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這個真實的故事背後一定有國家意志宣傳助力。不然你以為涉谷車站口的忠犬八公銅像是教授家自己掏錢修的麼?就算讓掏錢,國家讓立麼?

那為什麼日本政府要不遺餘力地宣傳忠犬八公這個故事呢?其實銅像設立的日子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那是1934年4月。

昭和九年。激盪的歲月。兩年後,226事變將震驚全日本。

226事變我們寫過了(日本「帝都不詳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這起事件發生之前,日本社會的明爭暗鬥,暗潮洶湧我們沒聊過。我們知道226事變的發生是軍隊內部皇道派和統制派之間的鬥爭,從226事件的行動過程就知道,本質上還是陸軍內部派系鬥爭為主。但其實在全社會層面還有另一層意思。

這就要牽扯到日本軍國主義裹挾政治的過程。這件事通過226政變最終成功了。

那就是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的存廢問題。

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具體內容是,日本內閣成員中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也就是陸相和海相)必須是現役武官擔任,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名義上屬於內閣成員,但直接向天皇負責,可以單獨向天皇請辭。

這個制度具有時代性,由日本軍國主義祖師爺山縣有朋第二次當總理大臣時確立,時間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那年,那一年沙俄悍然入侵東北,占領了旅順,並開始了工程營建,看起來沒有吐還的意思,這讓山縣有朋看到了威脅,為了日後(4年後)即將發生的日俄戰爭,制定了這個制度。

這個制度確保了日本軍部能夠控制日本政府,為了戰爭做準備。

具體的操作方式是,如果內閣總理大臣率領的日本政府不支持軍部的主張,那麼軍部就讓陸軍大臣辭職,注意,陸軍大臣是直屬天皇的,他是向天皇辭職,而不是向總理大臣辭職的,所以總理大臣沒轍。

然後因為現役武官制,總理大臣還不能隨便找個合適的人,比如已經退休的預備役將領來接任這個職務,只能由陸軍派遣現役的中將來接任,這個時候陸軍不派人接任的話,內閣就缺員了,也就干不下去,只能總辭了。

魚死網破了屬於是。

這就是為什麼一條現役武官制就能成為軍部拿捏政府行政權利器。

這條制度的誕生有時代原因,一旦發生國家層面的世界大戰,軍部能夠讓日本政府在行政權上儘可能多的傾斜自己,有利於戰爭。事實上日俄戰爭時期就證明了這點。

但和平時期,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這條要了親命的制度確立之後,日本進入了為期13年的「桂園時代」,又稱「1900體制」。指的是明治九元老之一的桂太郎西園寺公望輪流出任總理大臣,把持內閣的時期。陸軍的祖師爺山縣有朋也是明治九元老之一。

桂太郎在一開始還是和山縣有朋緊密站在一起的。那個年代的日本,名門望族,元老重臣們都還健在,軍部那幫丘八們名望和執行力都還不夠,因此政府行政權還是由藩閥和元老控制。

1912年12月,第二次西園寺內閣瓦解,第三次桂太郎組閣後,發生了史稱「大正政變」的政爭事件。想想1912年是什麼年份,中國剛剛發生了辛亥革命,至此進入民主時期,不要以為日本有多先進,當時的日本雖然名義上走了資本主義道路,但還是明治體制,也就是藩閥政治,以之前的大名藩閥們為主體,我們民國的宋教仁提出的「政黨政治」對於日本人來說也是相當先進的玩意,而日本從藩閥體制過渡到政黨政治,就是從這起大正政變開始的。這起事件照樣由「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開始,陸軍鑑於1910年吞併韓國,炮製「日韓合併」後防衛範圍擴大,中國的辛亥革命引起形勢變化,以及俄國軍事運輸能力增強等情況,把從前曾被否決的增設兩個師團的議案再次提交內閣審議。但西園寺內閣在1912年11月30日的會議上否決了這一議案。

翌日,陸軍大臣上原勇作向天皇提出辭呈,奏文說陸軍不能容忍拖延增師案。日本史上的所謂「大正政變」便由此拉開了序幕。陸軍此次濫用帷幄上奏時權彈劾內閣,並在山縣有朋控制下拒絕推薦後任陸相,導致了西園寺內閣的瓦解。桂太郎得以第三次組閣。結果桂太郎上台一開始就利用天皇的權勢打壓海軍,對於海軍的罷工以及數次民論都被桂太郎請了天皇敕令彈壓。

結果就引發了「護憲運動」,政黨派高呼「打倒閥族」,「擁護憲政」的口號提出「堅決排斥妥協,根絕閥族,以期擁護憲政」的主張,擁護憲政的尾崎行雄等在議會提出彈劾內閣案,痛斥桂太郎內閣「把天皇當做擋箭牌,把詔書當做炮彈,攻擊政敵」。桂太郎的應對措施是連夜成立黨支部,自組政黨出任黨總裁,但於事無補,幾個月就玩不下去下台了。

因為事情鬧得太大,都發生千人規模的流血事件了。

從桂太郎火線組黨可以看出,當時政黨體制已經不可阻擋,這是日本對於明治老臣和門閥藩閥體制的宣戰。

但這事本質上還是因為桂太郎打壓海軍開始的,之後接替他出任總理大臣的就是海軍的大佬山本權兵衛。就是他,廢除了「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制」。因為西園寺公望下台的教訓太深了。

這個制度廢除以後,陸海軍大臣就可以由退休的預備役將領出任,能當個首相的,各個都是日本政壇的老油子,人脈廣闊,誰還不認識幾個預備役將領啊,因此總理大臣的內閣總能湊出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來,這招就不靈了。

因此,這項萬惡的軍國主義制度的奠基石政策在1913年廢除了,我們都知道1936年226事變之後又恢復了,從此日本就像軍國主義體制狂奔而去,最終墮入深淵。

在這中間空缺的幾年裡,日本因為沒有了軍部的束縛,產業得以發展,國家開始逐步富強,資本主義康采恩性質的財閥開始取代藩閥,逐步控制國家,但軍部無時無刻不想著重新奪回這項權力。這就是226之前軍部的野望。

而且,他們並不缺少手段。

要想重新恢復這項制度,想要重新回到先軍政治,必須要有民意基礎,一方面要樹立軍人偉光正的形象,一方面要夯實從軍才是窮苦人家唯一上升的渠道,(這個在電影《啊!海軍》裡有描寫:好,很有精神!因鬼畜而火的《啊!海軍》,曾經可是大毒草!),更重要的是,將軍隊所依仗的各種價值觀通過各種方式漸漸地融入市民的腦子裡去。

這就需要大力宣傳軍部所需要的價值觀,比如「忠誠」!

這才是「忠犬八千公銅像」被樹立,並且大力宣傳的原因。

人狗情從來就不是什麼重點,「忠誠」才是!而且,還要看對誰忠誠。

愛慕也是,要看是誰對你愛慕,以及如何對你愛慕。

像日版《ハチ公物語》裡教授愛狗愛到親生孫子都不看一眼,光顧著給狗抓虱子,就顯得很那啥。

這也是為啥李老濕說日版《ハチ公物語》裡人和狗之間的情感更像是主僕,而不是平等的原因。

這才是東亞價值觀啊。這個問題後面聊。

這種日式主旋律宣傳,才是ハチ公銅像樹立的根本原因。後面這種宣傳熟門熟路之後,被用在了皇民化台灣殖民地的道路上,誕生了著名的「國歌少年」和「沙韻之鐘」。這兩個故事才是皇民化日本主旋律的代表。

國歌少年說的是台灣漢族少年「詹德坤」因為地震受重傷,臨死前還要堅持唱國歌的故事,注意這裡的國歌指的是日本國歌「君之代」。這個故事1942年登上了日語教科書《初等科國語》上,日本人在教科書上整活可不是最近才開始的。

隨後1943年台灣總督府出版《初等科國語》第九卷之中,出現一篇名叫做「沙韻之鐘」的課文,講述就是宜蘭蘇澳郡利有亨社(現在宜蘭縣南澳村鄉)的泰雅族少女沙韻為日本皇軍效勞的故事。

泰雅族少女沙韻從小就失去了母親,家境貧寒,卻是努力獻身於「支那事變」(即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的日本奉公事業,在村「教育所」任教的日本教師在奉日本政府命令招募為士兵的時候,沙韻就主動幫助日本士兵搬運身上的行李。後來在搬運行李下山的過程中,沙韻不謹慎墜入了山中的激流,之後也失蹤了。

這個故事更有名,當時的滿映還專門出了大明星李香蘭拍攝了同名電影來宣傳這個故事。

國歌少年和沙韻之鐘,兩個皇民化嚴重的故事就是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台灣的鐵證。

ハチ公物語和這些故事是一丘之貉,就是那個日本法西斯年代的日式主旋律故事。

當然,我說的是ハチ公的故事和銅像!

不是電影。《ハチ公物語》電影上映於1987年。那個時候早就沒有皇民化宣傳的需要了。

那日版《ハチ公物語》電影是咋來的呢?

那是日本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新風尚引起的。

你們不會以為日本二戰後就一躍成為發達國家了吧。

1945年挨了兩顆原子彈戰敗,可謂國破山河在。日本真正干到「一億人民全中產」成為發達國家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事情。

正在那個時候,日本上映了一部在全球電影市場都舉足輕重的電影。

不是《ハチ公物語》。

而是在他5年前上映的《南極物語》

內容講述了日本在南極的昭和科考站,出於科考需要帶了15隻樺太犬用於狗拉雪橇。但因為各種原因臨時撤離,把狗丟在了南極。因為臨時撤離時覺得幾天後就能回來,科考隊員們把狗栓得緊緊的,留下了大概一周的食物,結果卻一去不返。直到寒冬過去以後回去,發現15隻狗有七隻還緊緊地拴著,死在原地,有8隻掙脫了繩索,6隻下落不明,2隻叫太郎和次郎的狗還活著留在營地,等待科考隊的回歸。

是的,沒有全部死亡,居然還活下來兩隻。

1983年,導演藏原惟繕聯合了高倉健夏目雅子耗資25億日元耗時三年拍攝了《南極物語》。主體在北海道拍攝,但也不遠萬里的去加拿大北極地區和紐西蘭南極斯科特科考站取景,最終拿下110億日元票房,這個票房紀錄霸占了冠軍寶座長達15年之久。

《南極物語》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格局高,人文氣息濃厚,對於自然界的惡劣環境下生物獨立求生的刻畫非常深刻真實。

它的格局,是整個自然,整個地球,刻畫的是生物對於生存的努力,甚至還加入了社會因素,片中一隻叫風連熊的狗就是獨來獨往的性格,這種人類社會的職場元素也被注入到這部以狗為主體的電影裡。

它唯獨,不怎麼刻畫人狗情。

雖然片中夏目雅子主演的角色有那麼一點人狗情吧。但這段情節只是對狗在南極獨立求生的補充而已。日本導演在這點上還是拎得清的。人狗情比起大自然的廣袤,格局太低了。

2006年,好萊塢翻拍了這個故事,改為《南極大冒險》。

格局比日本人差了幾個數量級。

這個我們回頭談美版的時候一起說。

《南極物語》在世界動物電影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和《子熊物語》一個級別的人文自然大作。也是日本做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影壇上發力的證明。

它帶來了一個副作用,就是寵物風興起了。

眾所周知,寵物這個玩意,和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度息息相關。

在經濟不夠發達,人們為溫飽奔波的時候,寵物是流行不起來的,只有人民消費能力強大以後,寵物才有一席之地,另外在農村地區,養狗有看家護院的具體作用,因此還是有一定生存空間的,而城市化正在逐漸剝離這種具體存在的「實際用途」。直到很多年之後《導盲犬小Q》的誕生。

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興興向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一億人民全中產嘛,此時寵物的需求開始紅火起來。

《南極物語》的火熱給這種需求添了一把大火。雖然《南極物語》根本不涉及寵物話題,人家的格局是人與自然,自然與拼搏,寵物算個啥啊!但狗狗火了啊!

因此,才有了電影《ハチ公物語》。

。。。。。。

(具體影評,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