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也就是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是腫瘤臨床診治領域廣泛使用的高端影像檢查設備,也是核醫學發展的重要「利器」。記者從近日在穗舉行的核醫學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2023廣東省醫院協會核醫學管理專業委員會年會、廣東省核醫學質控中心第一次工作會議上獲悉,廣東試點建立PET/CT適宜性點評制度,將就PET/CT應用中的適應症和適宜性等問題等進行規範。
資料圖片。圖/視覺中國
到2025年 全國三級綜合醫院將實現核醫學全覆蓋
廣東省醫院協會黃力會長指出,核醫學是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之一,放射性藥物的不斷研發和應用,使得核醫學在臨床診療中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
全國著名核醫學專家、解放軍總醫院核醫學科原主任田嘉禾教授表示,核醫學在精準醫學中屬於高級別診治手段。根據國家規劃,2021年到2025年全國實現三級綜合醫院核醫學科全覆蓋,2026年到2035年,全國範圍內實現「一縣一科室」,這也對核醫學隊伍的發展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廣東醫院PET設備總量全國排第一
廣東省核醫學專業質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核醫學科主任樊衛指出,目前廣東PET數量排在全國第一位,設備主要集中在委屬、省屬、市屬三級醫院,但目前開展診斷治療的情況參差不齊。
2022年,廣東省核醫學質控中心成立。據了解,質控中心將擬定並完善全省核醫學專業質控標準評價體系、指導並監督各醫療單位的專業質控、省內核醫學技術開展與人才隊伍培養、建立核醫學專業質控信息資料庫以及對接國家質控中心等工作。
(新聞深讀)核醫學不願再被「誤會」
說起核醫學,人們或許感到有些陌生,有些人則會第一時間敬畏地聯想起「核彈」。而一說起PET,不少人就會瞭然:「哦,PET/CT,PET/MR,都是很貴的檢查啊!」
PET也就是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是核醫學使用的高端影像檢查「利器」。它通過向人體注射不同的放射性標誌物作為顯像劑,標記人體的組織,從而精準地了解人體組織的細胞代謝水平,目前廣泛應用於腫瘤早期診斷、心腦血管等疾病的診斷中。而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以PET為代表的核醫學也在臨床研究、新藥研發、生命科學探索等方面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核醫學三十年發展跌宕起伏
「我們這個學科,起名起得失誤了!聽著那麼可怕,實際上核醫學的輻射劑量可以說非常微小!」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以下簡稱「中腫」)核醫學科主任樊衛教授為公眾對核醫學專業的「誤會」而叫屈。
他說,作為示蹤顯像劑,從靜脈注射的核素按每公斤體重計算,使用劑量微小,輻射量不到10毫居里,跟「從外到內輻射的」放療比,可以說是10萬倍的差異。另一方面,檢查用的放射性核素在人體內不會被吸收,很快被人體代謝排出。「我們常用的幾種核素,如18F-FDG,有效半衰期約1小時(體內放射性量約1小時可減少一半)!就這麼短時間,它就排出來,衰變成其他物質了。」跟核醫學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樊衛,對學科的發展如數家珍,講起來滔滔不絕。
核醫學探索始於19世紀末,隨著上世紀40年代放射性碘-131用於甲狀腺癌的臨床治療、60年代核醫學顯像設備的問世,為後來名聲大噪的PET等影像檢查設備奠定了技術路線。而隨著計算機斷層掃描儀(CT)的發明與大規模運用,核醫學轉入低調發展階段,直到2001年PET進入市場並獲得廣泛應用,才將核醫學的發展帶入新的發展階段。
1992年,剛剛研究生畢業的樊衛教授進入中腫時,廣州地區只有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等九家綜合醫院成立了核醫學科。
1993年中腫核醫學科正式成立。建科之初,中腫核醫學科大部分人馬來自於放射科。從那時起,樊衛和同事們見證了中腫核醫學科醫療服務診療「從0起步」到如今躍居華南第一的過程。
2022年全年,中腫核醫學科PET檢查診斷人數2萬多人次,排在全國前列。全科醫務人員75名,其中大部分醫生畢業於北京、上海、廣州等著名醫科院校,在廣州為來自天南海北的腫瘤患者服務。
除了腫瘤早診,這些研究也離不開核醫學
「我們之所以有這樣飛速的發展,是因為核醫學科對腫瘤精準醫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輔助和支持作用,可以說『醫教研都需要』。」樊衛教授介紹,核醫學在人們的印象中是放射性核素內照射或外照射治療甲狀腺癌、血管瘤,但那只是「核醫學的冰山一角」。
隨著腫瘤精準醫學的發展,核醫學在腫瘤的早期精準診斷和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PET(PET/CT、PET/MR)或SPECT(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SPECT/CT)是目前用於惡性腫瘤診斷、鑑別診斷、腫瘤分期、預後評估及療效判斷的重要手段。
在臨床研究和新藥研發中,PET因對藥代動力學靈敏而直觀的評價,顯示出獨特的優勢。
「CT也好,MR也好,都看不到患者本身的生物學特徵,看不到藥物體內的代謝過程。而利用我們科室2米長的全景PET,從頭到腳,全身掃一遍,進入體內的抗腫瘤藥物吸收得怎麼樣,去了哪些地方,體內哪個地方藥物濃度高,哪個地方低,在大腦里有沒有聚集,都看得清清楚楚,不僅實現可視化的診斷,還能實現可視化治療。」樊衛形容,有些抗腫瘤藥物被人體吸收後藥效因人而異,而在核醫學影像下,藥物聚集在人體裡可謂纖毫畢現。
PET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以常用的示蹤劑氟代脫氧葡萄糖(18F-FDG)為例,它是一種葡萄糖的放射性標記形式,其中一個氟-18原子取代了一個羥基。進入人體後,氟-18原子在衰變的過程中,釋放出正電子,從而被PET發現。由於腫瘤細胞比正常細胞對葡萄糖有更高的需求,18F-FDG進入人體後,往往在腫瘤處聚集。而PET掃描可以從周圍的健康組織中找出這些「熱點」。
治療腫瘤 放射性核素大顯身手
樊衛強調,放射性核素可以參與生物活動的過程,「但不會改變或擾亂它們,是安全可控的」。以18F-FDG為例,它的物理半衰期約2小時,再加上人體代謝所致的生物半衰期,有效半衰期約為1小時,患者檢查後可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體內的輻射殘餘,保障了治療的安全性。
近年來,核醫學呈現出「診療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在腫瘤治療上,腫瘤骨轉移是放射性核素治療最拿手的方向之一。對甲狀腺癌、前列腺癌、神經內分泌腫瘤和骨轉移瘤及血管瘤的患者,醫生將放射性核素定向運送到病變組織和細胞內,放射性核素被吸收後,衰變時釋放出的短射程的α射線、β射線,可以就近殺滅周邊的腫瘤組織和細胞。
隨著核醫學的發展,更多的核素應用於臨床,僅在前列腺癌的治療領域,放射性鍶-89、釤-153可用於治療晚期前列腺癌骨轉移,鐳-223則用於治療骨轉移的去勢抵抗性前列腺患者。
PET並非「全能選手」 核醫學亟待實現同質化發展
樊衛指出,不同來源和分化的腫瘤細胞具有不同的代謝特點。這使得在腫瘤早診領域,核醫學PET還不能成為「全能選手」。以肝癌為例,核醫學PET診斷對於肝內膽管細胞癌有效,而對於肝細胞性肝癌,則要根據高、中、低的分化情況而定,例如對於高分化癌容易出現假陰性的診斷結果。
目前,由於全省各地核醫學診療發展水參差不齊,PET/CT等檢查存在不規範應用的問題,凸現了建立PET/CT適宜性點評制度、加強核醫學質控工作、實現核醫學同質化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來源 | 廣州日報·新花城
責編 | 李可欣
編輯: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