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者,徑也。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路。經絡養生可以幫助我們疏通經絡、強筋健骨、除勞去煩、祛病延年。

1、太淵穴

太淵穴是肺經的原穴,屬手太陰肺經,位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側凹陷處。而肺又調節一身之氣,它的原穴必定氣血充足。

現代醫學也發現,太淵穴可以使肺的呼吸機能加強,改善肺的通氣量,降低氣道阻力。最有效的還屬心律不齊,通過學習太淵穴能夠很好地調節。

2、大陵穴

大陵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輸穴和原穴,這個穴位正好對應著脾胃,適當的按摩能夠去心火和降胃火,為胃腸道蠕動提供對動力。它位於腕橫紋中央。

3、神門穴

神門穴,是少陰心經的原穴,具有養心安神以及滋陰降火的功效,能夠輔助治療很多的疾病,比如心痛心急、焦慮、總是睡不著以及失眠等。

它位於腕橫紋尺側端。按壓此穴若為保健目的,以一次按壓15—20秒,再休息5秒,反覆做10—15分鐘;若為解除疼痛,則要持續按壓到感覺痛點有舒緩跡象。力道不要按到疼痛難受。

4、腕骨穴

腕骨穴是手太陽小腸經上的腧穴之一,位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凹陷赤白肉處,具有強化督脈陽氣的作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肌肉疲勞、肝炎、膽囊炎、糖尿病、高熱等。

5、陽池穴

陽池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位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處。中醫認為陽池穴具有通調三焦、清熱通絡、益陰增液的功效。經常按摩或者艾灸它,可以一掃手腳寒氣。

6、陽溪穴

陽溪就是陽氣的溪流。既然是陽氣的溪流,自然陽氣很充足。它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位腕背橫紋中,拇長、短伸肌腱之間凹陷處。

陽溪最善通經活絡。經常用拇指尖垂直掐按此穴,每次1~3分鐘,可以有效防治腦中風和頭痛等症。

7、太白穴

太白穴屬於足太陰脾經,中醫認為,健脾補肺,首選太白穴。它位於第一跖骨小頭後緣,當赤白肉際處,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並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揉此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

8、太沖穴

太沖穴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經的原穴,大約相當於儲存肝經元氣的倉庫。它位於足背,第一、第二跖骨結合部之間凹陷處,按摩刺激太沖穴,能很好地調動肝經的元氣,使肝臟功能正常。

9、太溪穴

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屬於足少陰腎經,位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中醫認為太溪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也就是說,生殖系統、腎陰不足諸證、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此穴都能治。

10、束骨穴

束骨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本穴的水濕之氣來路為膀胱經,去路則是膀胱經之外的足背各部,有對外輸出氣血的作用,故為膀胱經俞穴。位第五跖趾關節的後方,當赤白肉際處。

它具有疏經活絡,散風清熱,清利頭目。現代又多用以治療神經性頭痛、落枕、腓腸肌痙攣、癲癇等。

11、丘墟穴

丘墟,屬足少陽膽經。本穴名意指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的脾土為空虛之狀,是膽經的原穴,為膽經風氣的生發之源。位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處。

經常刺激此穴,可以養肝膽!

12、沖陽穴

沖陽穴歸屬足陽明胃經,位足背最高處,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刺激此穴,它可以和胃化痰,通絡寧神。主要用於調理合改善食欲不振、腹瀉、腳麻、坐骨神經痛、畏寒、半身不遂等症狀。此外,常常指壓沖陽穴,還有助於調適情緒,讓心情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