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陳女士(化名)是一位知識女性,半年前,她時常感到腹痛、腹脹等腸胃不適,從此輾轉於各大醫院的消化科。漸漸地,胸悶氣喘的問題也找上門來,檢查結果讓陳女士大吃一驚:她不僅有嚴重的腹水,肺部也瀰漫了胸水……而這一切的症狀竟然是卵巢癌在作祟,而且已經是中晚期。

三八」婦女節,女性健康再一次成為熱門話題。在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楊浦院區里,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瘤科主任堯良清教授與卵巢癌患者也進行了最新分享。卵巢癌在50歲以上的女性中比較多發,平均發病年齡是63歲,所以特別建議中老年女性,如果出現腹脹腹痛、胸悶氣喘卻不能找到病因,不妨到婦科腫瘤門診進行全身性的排查,可能就會得到正確的診斷。

普通人是否應該將基因篩查作為必須的檢查?

卵巢癌位居女性生殖道腫瘤死亡率之首,因為這種癌症是「沉默殺手」。堯良清說,卵巢癌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早期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遠端轉移的情況也很多,往往是在曲折就醫後才發現癥結所在,超過7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晚期。

正如很多人提到宮頸癌就會想到HPV篩查,卵巢癌與BRCA1/2基因突變的關聯也非常密切。為了排查這個「狡猾的殺手」,普通人是否應該將基因篩查作為必須的檢查?

堯良清說,

目前主流研究表明,50歲以上有BRCA1/2基因突變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概率大幅提高。因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有家族病史或相關婦科高危指征的女性,不妨進行篩查並定期體檢,爭取早發現、早治療。

面對卵巢癌高復發率,「這些刀」到底要不要挨?

一發現就是晚期,卵巢癌到底值不值得做手術?

堯良清領銜的復旦大學醫聯體卵巢腫瘤專病團隊,是目前國內少數能獨立開展肝、脾、腸道、血管、膀胱等轉移病灶切除的團隊,所完成卵巢癌減滅術滿意率超過90%,居於國際先進水平。在他看來,爭取手術對卵巢癌患者至關重要,「國際NCCN指南也強調,爭取在初次手術時取得滿意的效果,為後續的診療打好基石」。

讓堯良清印象深刻的一個案例,是61歲的患者王女士(化名)。她在2010年確診腫瘤,找到堯良清的團隊之前已經進行了三次手術;2019年,堯良清團隊為王女士進行了第四次手術,目前她依然在生存期。「所以一定要保持希望,通過規範的手術、化療、靶向等治療,結局可能會完全不同」。

近年團隊還針對部分晚期復發卵巢癌的一些國際前沿難題展開攻堅克難,尤其是對合併腸梗阻、伴發肺動脈栓塞、及出現遠處轉移進行挽救性治療。作為卵巢癌終末期表現,從前患者出現腸梗阻後平均生存期44天,但在經治療後,有患者重獲新生了2年;卵巢癌合併肺動脈栓塞風險極高處理棘手,可合適的治療也能有效延長多數患者的生存期。

12歲確診40歲復發,定期隨訪有多重要?

在今天的專家與患者面對面交流與諮詢中,一位患者家屬的分享令人動容:這位患者12歲時就確診了生殖系統癌症,此後經過多次治療,度過了近三十年平穩的生活。然而,人到不惑,癌症的陰影捲土重來,她突然出現了大量腹水,檢查中更發現有部分轉移灶已經破裂。在進行了審慎的評估後,堯良清和團隊看到了手術的希望。

最終,在這場高難度手術中,患者光是血性腹水就抽走了7000毫升,但僅僅一周之後,她就能自如下地行走,恢復情況良好。

因此,堯良清特別強調了規範隨訪對卵巢癌患者的意義。

「五年依然屬於一個復發的危險期,這個階段的隨訪至關重要。五年後雖然復發概率大幅度降低,但也不應該掉以輕心。」他見過一名患者,在術後前7年都做到了規範隨訪,但之後連著三年都沒有再做過檢查,「等再看醫生時,已經是出現了腹水、胸水等轉移,錯失了好的手術時機」。

對於更多50歲以上的女性,堯良清也給出了自己的健康建議:

「有的女性認為絕經以後啥事都沒有了,婦科檢查不需要做了。實際恰恰相反,有些疾病恰恰是盯著中老年。如果能保持定期檢查,早期卵巢癌的療效還是很可觀的。當然,一旦確診,我們建議找到專業的專科團隊,這樣患者取得滿意手術的概率比較高,後續的化療、維持治療也會更為規範。最後也希望大家保持信心,醫學進步日新月異,五年甚至是十幾年生存期的案例依然比比皆是。」

卵巢癌的治療未來更可期。堯良清展望,伴隨著研究的突破、新的藥物的出現,行業內越來越將卵巢癌視為一種重大的慢性疾病,也就是說,即使可能復發,患者依然能獲得再次治療、延長生存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