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的張老伯獨居在縣城老家很多年,兒女孫輩們都在外地工作,雖然每月都會寄生活費回來,卻仍感覺心裡空落落的,畢竟「陪伴」才是無價的!
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根據《百度百科》報導,張老伯年輕時,從事的是苦力活,家事也是親力親為,又有運動習慣、且持續地控制飲食,如今80歲,健康狀況一直不錯。張老伯曾與兒子同住,沒住多久就因生活習慣不同,與較強勢的媳婦鬧矛盾,整個人都處於氣憤的狀態,情緒十分低落,開始出現胸口疼、頭暈、腿腳無力等症狀,彷彿一夜之間變了個人,瞬間老了許多。事後,兒子提議,讓爸爸回到老家,自己會常來探望,孫子也會致電關心,張老伯才又恢復往日的元氣。
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聽完張老伯的故事,作者不禁思考,「人到老年,最怕什麼?」也許不是怕沒錢、不是怕沒有老伴、不是怕兒女不在身邊,而是以下3件小事,當中也透露出他們最簡單的心願。
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第1個為「最怕和兒女生出嫌隙」,不少獨居慣了的老人,和子女同住一屋簷下,反倒不習慣,做慣了自己的主,卻要看晚輩的臉色行事,「特別是對自尊心比較強的老人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一旦和兒女同住發生衝突,生出一些嫌隙,最難受的還是老人自己。俗話說「距離產生美」,各自在各自的空間裡生活,又不要距離太遠,至少有事時能隨叫隨到,不僅能互相照看,還能穩固家庭和諧,避免兩代人之間生嫌隙。
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第2個為「最怕生活不能自理」,很多老年人說,「自己不怕死亡,只是害怕半死不活」,就是「生活不能自理」,畢竟兒女也上了年紀,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家庭和生活,對張老伯而言,不願給孩子們添麻煩,倘若兒女們互相推諉,誰都不願意照顧,無疑是往自己的傷口撒鹽,若沒有別人的幫助,就無法繼續生活,那這樣的活著又有什麼尊嚴和意義?對此,北大96歲的教授夫人陳司寇老師,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不再苟延殘喘,藉由斷食結束生命,「由此可見,有尊嚴的活著,是絕大部分老人的追求。」
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第3個為「最怕兒女們不惦記」,張老伯坦言,到了這個年紀,說什麼都不怕,唯一害怕的是兒女不惦記、害怕半個月、1個月都沒人致電回來問問、害怕自己哪天突然離開,都沒人知道。倘若兒女不聞不問,連個電話都沒有,老人家心頭的孤寂與對未知的惶恐,無疑最讓人難受,如同孤零零一個人。
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對於獨居老人來說,錢可能不會太缺,小病小痛的還能忍,可以自行去看醫師,兒女不在身邊,也能有充實的生活,「唯獨奢求的,就是兒女多一些的電話問候。」然而,就連這個小小的要求,有很多晚輩不願意給,也做不到。你覺得自己辦得到嗎?有辦法讓爸媽在晚年時,天天笑口常開嗎?
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