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感覺,上班就是累、困、無力,休息在家什麼都不想干,躺一天,渾身酸。」
「我經常性地會出現這種情況,以為是體質不好的原因。」
「感謝錢江晚報的這篇報導,才知道我這幾十年的所謂好睡眠原來是病啊!家裡人都認為我是懶人,自己感到委屈,生活工作學習都影響很大,真心感謝這篇文章解答了我幾十年的疑問。」
……
近日,錢江晚報官微推送了《下床都費力,杭城女白領一日三餐都在床上解決!醫生:這病很常見,但至今仍是個謎》一文後,引來了近10萬讀者的關注,不少人對胡女士的遭遇產生了共鳴,有的甚至為自己幾十年的「懶病」找到了原因。
「最近有十多位患者懷疑自己得了『慢性疲勞綜合徵』來門診找我,清一色的女性,結果有一半的人確診,有1/4是新冠病毒感染後遺留的乏力,還有1/4則是真正的累。」杭州市一醫院針灸推拿科石焱副主任醫師告訴錢江晚報記者。
究竟「懶」到怎樣的程度才算病?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感覺身心疲憊?如何進補才能緩解身體的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被家人誤會又懶又不愛動
十年委屈終有科學解釋
38歲的趙女士(化名),身高1.65米,體重152斤。她找到石焱醫生的訴求,本是針灸減肥。
「醫生,我小時候是微胖,懷孕以後整個人像氣球一樣吹起來,後來就怎麼也瘦不下去了。我試過不吃晚飯,可堅持了2年也沒什麼變化。聽說胖的人是因為濕氣重,我隔天就用米仁煮粥,吃了這麼多年好像也沒用。我知道我老公、女兒都有點嫌棄我,他們督促我運動減肥,可我真是累得動不起來。」
趙女士的講述讓石焱醫生快速想到了「慢性疲勞綜合徵」,再進一步了解病程與病症後,很快得到確診。
「每次家裡人說我又胖又不愛動時,我心裡有說不出的委屈,可我有口難辨。今年是我們結婚10周年,計劃要拍一套紀念照片,我也想在跟他同框時能瘦點美點,年後悄悄開始跑步減肥,可沒幾天就右膝韌帶撕裂,檢查時還發現有半月板損傷,真是得不償失。現在有了你的科學證明,我終於可以跟他們解釋清楚了。」看著石焱醫生在病歷上寫下診斷時,趙女士不禁感嘆道。
石焱醫生告訴趙女士:「你這種情況在中醫上叫『形盛體虛』,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虛胖』。根本問題是氣虛、陽虛,等把陽氣補足了之後,自然就能把濕氣化開,到時再減肥便能事半功倍。」
心結解開的趙女士信心大增,一周2-3次的針灸+艾灸,再配合中藥湯劑調理,幾次治療下來已明顯感覺整個人的精氣神好了不少,身體也變得輕盈了一些。
石焱醫生為患者針灸中
累與慢性疲勞綜合徵如何區分
把握兩條標準可自行簡單判斷
與被胖掩蓋了疲勞的趙女士不同,43歲的劉女士(化名)走進石焱醫生的診室時,顯然已很篤定自己得了「慢性疲勞綜合徵」。
「醫生,我是做財務的,做帳倒不用太多體力,但比較費腦子。尤其是到每個月月底時,我感覺自己都快掛了。年輕時,我一人管五六家企業的帳都能輕鬆搞定,可上了40歲以後就突然感覺吃不消了,這幾年我已把工作逐漸減少,現在都只管2家企業了,可為啥工作量減少了,人卻更累了?我仔細看了好幾遍錢江晚報的文章,是這個病,跑不了了。」
面對自己給自己「看病」的患者時,醫生往往會更加慎重。石焱醫生不慌不忙地說:「要確診『慢性疲勞綜合徵』必須符合兩個條件:持續乏力6個月以上,且在輕度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後持續2~4小時以上的疲倦感,經過休息也不能得到緩解。你確定是最近這幾年一直都累到不行嗎?」
劉女士愣了幾秒,對自己的判斷開始懷疑:「好像也沒有一直,就月底那一周特別累,基本上得休息一周才能緩過來。」
「那你沒有生病,而是真的累。我們有時遇上長假調班,一連上7天班也會覺得累,更何況你那是大量的腦力勞動,確實需要好好休息。」石焱醫生一邊寬慰劉女士,一邊已嫻熟下針,通過針灸來助力她更快恢復。
陳瑜醫生講解中醫要義
人到四十,精氣自半
健康要靠日常養出來
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把累掛在嘴邊?而又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新冠病毒感染後「累病」加重?
浙江省中醫院全科醫學科(中醫內科)副主任、中醫經典病房主任陳瑜認為:「《黃帝內經》有這樣一句話:『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意思是說,人到40歲左右,精氣就衰減一半了。然而,因為熬夜、抽菸、喝酒等錯誤的生活方式,如今很多人『陰氣自半』的年齡大大提前,往往不到四十就已經出現了疲勞、失眠等問題。而新冠病毒屬『寒濕疫』,寒濕傷陽氣,致使那些本身就正氣不足的人症狀加重。」
當一個人的心氣受損時,會表現為心悸、心慌;當脾氣受損時,會胃口不好、四肢酸軟、肚子脹;當肺氣受損時,則會胸悶氣短、容易汗出、怕冷;當腎氣受損時,症狀為腰酸乏力、夜尿頻多,早起就哈欠連篇;當肝氣受損時,表現出來的是情志低落,不能久立、久行。因累及的臟器不同,每個人的症狀也就會有所差異。
「平時門診中經常會有患者因沒力氣來找我開中藥調補,這波新冠疫情後有這訴求的人更多。我每次都會告訴他們健康不是靠吃藥吃出來的,而是靠平時養出來的。我的藥只能幫他們度過眼下這個階段,如果接下來依然我行我素,疲勞很快便會席捲重來。」陳瑜醫生的話既是講給他門診患者聽的,也適用於當下仍在透支健康的你我他。
(潮新聞·錢江晚報 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王文婷 陳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