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診所來了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男性,面色有些蒼白。一見面,我就看他雙手撐著腰,說話有些虛弱無力。

說是這半年以來感覺腰特別痛,酸軟無力,腿腳也軟綿綿的,還特別怕冷。最近心好像也跳得快了,經常「突突」的。腦子很亂,總愛胡思亂想,擔心很多。

繼而小聲告訴我,還常出現尿頻尿不盡、遺精的情況。我又看他脈象沉細。便推斷這是典型的心腎兩虛引起的病症。

讓他試試只有三味藥的茯菟丸,補腎又能養心、安神、補血。不出所料,用藥一周後,他面色紅潤起來,腰痛和心神不安的症狀都得到了緩解。

茯菟丸

茯菟丸出自宋代的醫學典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方:菟絲子、白茯苓、石蓮子(去殼)

使用:上述三味藥搗碎成細末,用酒煮後,加入山藥泥做成小藥丸,溫水送服,一日三次。

功效:主治心腎兩虛,心氣不足,思慮憂心太多;腎經虛損,陽氣不固,出現溺有餘瀝,小便白濁,夢寐頻瀉等症狀。

菟絲子

菟絲子味甘、辛,性平偏溫,歸肝、脾、腎經。是一味常見的補腎名藥。

在中醫裡面,植物的種子一般都可以補腎精,「精化而為陰陽」。在這裡菟絲子就能夠陰陽雙補,既補腎陰,也補腎陽。但總得從藥效上來說,更偏向於補益腎陽。

在實際應用中,很多補腎陽的藥材,雖然助升腎陽的效果不錯,但是極容易因補益太過,繼而燥熱生火。

而菟絲子的藥性就相對平和,補而不燥,陰陽協調。一般可與其他的補腎藥合用,如參茸強腎片中,就用了菟絲子搭配杜仲、當歸、人參和黃芪,治腎陽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泄、頭暈、耳鳴等症狀。

白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肺、腎經。

赤茯苓可以用來消腫、利尿、清除濕熱,而白茯苓則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去除脾胃中多餘的水濕,以強健脾胃;一方面作用於下焦,幫助身體中的水液排出體外。

相當於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指揮車輛有序的向東南西北各個方向行駛,確保道路不擁堵,名方茯苓白朮湯中的茯苓正發揮了這方面的功效。

此外,白茯苓還有養心安神的效用,我們都知道「脾生血,心主血」,脾胃會把五穀精微轉化為氣血,而心需要血液的濡養才能安定。

在這裡,白茯苓通過去除脾胃中的水濕,增強了脾胃的轉化功能,氣血因此變得充裕,心神也得到了安養。

石蓮子

石蓮子是睡蓮科植物蓮的老熟的果實,味甘澀微苦,歸脾、胃、心經。也叫作「甜石蓮」「殼蓮子」「帶皮蓮子」。

與我們通常所說的「蓮子」同為蓮的果實,但是採收時間有所不同。石蓮子一般是在蓮完全老熟後採摘,而蓮子是在果實新鮮之時就採摘。

相比於蓮子,石蓮子性更寒,偏重去除脾胃的濕熱,以達到健脾的功效。而蓮子更偏重養,對於脾胃虛弱的人更適合。

該方中用石蓮子取其清濕熱,開胃進食,清心寧神,澀精止泄的功效。可用於治心煩、失眠、尿濁等症狀。

諸藥合用,以補腎養心安神為主,通過調理脾胃,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達到補血的作用。

後用山藥為丸,可以滋補腎陰;酒煮諸藥,有助於活血行氣。共同達到了補腎陽而不傷腎陰,補腎又養心,活血又補血的功效。

用於心腎兩虛

在中醫中,心屬火位,腎屬水位。心火下降可以溫煦腎水,避免腎水寒涼;腎水上濟心火,又可以防止心火過盛。心腎相互制約,相輔相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腎相交」。

腎為「先天之本」,喜溫和,心火下行會使得腎陽充足,腎氣充盈;心「主神明」喜平靜,水有降火止燥的作用,因此腎水上行,使得心能夠藏神,變得寧靜。它們就好像兩個性格迥異的好兄弟,彼此互補,才能達到最好的狀態。

在這裡,若是腎變得虧虛了,就沒有「力氣」把腎水向上輸送到心,因此心火沒了「外敵」就變得亢盛起來,內心感覺時時躁動,無法安定,擾動肝臟,就會出現憂慮擔心等症狀。

而此時心火沒有了腎水的引導,也無法下行,腎失去了心火的「加熱」就會變得寒涼,腎陽因此更加虧虛了。

所以經常出現腰膝酸軟,畏寒怕冷,乏力,男性問題等症狀,還可能伴有耳鳴頭暈等情況。

所以說,要治心腎兩虛,通常會選擇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補腎陽,讓腎水可以上行,一方面養心安神,使得心火下降。

雙管齊下,讓心腎相交,修復好了彼此之間來往的橋樑,就能從根本上解決病因。茯菟丸就起到了修建橋樑的作用,可謂用藥十分巧妙。

此外,茯菟丸在具體用方時,還經常加入五味子,來補益五臟六腑,加強補腎寧心的藥效,同時也能調和諸藥。

使用禁忌

1、因濕熱下注引起的問題,主要特徵是小便短赤,舌苔偏黃膩,下部潮濕脹痛等症狀,不宜服用

2、茯菟丸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外感發熱之時,不建議使用

3、服藥期間,忌辛辣油膩刺激性的食物

4、對上藥有過敏,以及有慢性病的人群,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