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封面新聞記者 柴楓桔

2月16日晚,被譽為「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中國大熊貓之父」的胡錦矗去世,享年94歲。

「保護熊貓,就是保護人類自己。」2019年的四川南充西華師範大學的一間辦公室內,胡錦矗身穿白色襯衣,面帶笑容地接受了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的採訪,提起大熊貓保護 ,彼時已90歲的他仍興奮得像個孩子。

胡老當時告訴記者,他從45歲開始,從南充出發,走過臥龍、唐家河,邁過山野林間,自己和大熊貓牢牢地綁了半輩子,見證了中國大熊貓研究史的每一個重要瞬間。

半路出家

「撿屎」摸清野生大熊貓數據

45歲半路出家。提起組織和領導全國第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研究(以下簡稱「熊貓一調」)的背景,胡錦矗清晰地記得,那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攜夫人訪華,專程去北京動物園參觀了大熊貓。臨別時,總統夫人試探性地提出想要大熊貓,最終在周恩來總理的特批下,得到了「玲玲」和「興興」兩隻雌性大熊貓。這一年,最後被美國人定為「大熊貓年」。

隨後,中國意識到,大熊貓具有席捲全球的天然魅力。在這樣的背景下,1973年,周總理召集四川、甘肅、陝西三省召開座談會,要求開展以大熊貓為主的珍稀動物調查。

1974年,45歲的胡錦矗受命進入四川臥龍,組建一支四川省珍稀動物資源調查隊(又稱「野調隊」),組織和領導熊貓一調。

此時,中國對大熊貓的了解已有一定的基礎。「一九四九年前四川大熊貓就很有名了,分布也廣。」胡錦矗說,但野生大熊貓到底有多少只呢?30人的野調隊很快成立起來。

作為此次調查的隊長,胡錦矗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貓棲息地。考察中,他發現不同大熊貓的糞便,其竹節長短、粗細、咀嚼程度各不相同,通過比較,可以了解大熊貓的大體年齡、種群數量、活動範圍等——這套方法後來被命名為研究野生大熊貓的「胡氏方法」,並沿用至今。

也是在進行熊貓一調的時候,胡錦矗開始意識到,「可能我這一輩子,都要和大熊貓打交道了。」

臥龍的腳印

「五一棚」,世界大熊貓研究的起點

熊貓一調於1977年結束,最終得出全球野生大熊貓的第一個具體數據——2459隻(因一些原因,當時對外公布為1000多隻)。在這次調查後,定點熊貓生態觀察站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川、甘肅兩省先後劃定了3個點位來建立定點觀察站,但最終只剩下了一所——如今位於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東南核心地帶的「五一棚」,並已成為全球大熊貓研究者的朝聖之地。但在1978年剛建立時,這裡只是幾個簡陋的窩棚。

「因為棚區距離最近的水源地,要走51級台階,所以取名叫『五一棚』。」這個故事胡錦矗已經講述過許多次,但每一次回憶時,他都臉帶笑意,「『五一棚』立定後,我們開闢7條觀察點,其中有5條深入大熊貓活動區域,2條是往山下走。每天都要走一條線。」

近代大熊貓研究保護工作的序幕由此地開始,紮根在臥龍的山野之間,卻很快吸引了全球的目光。1980年,以大熊貓為會標的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後更名為世界自然基金會)進入臥龍,與中國政府展開合作,增設帳篷、擴點建站、派駐專家。這不僅是WWF在中國的大熊貓保護肇始,也是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開展的第一個保護工作。

大熊貓科研之路

發表論文200篇,帶出近20屆研究生

「五一棚」的工作告一段落後,胡錦矗回到西華師範大學,繼續研究和教學工作。半生歲月里,發表論文近200篇,專著23本,先後獲省部級獎14項。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但他的貢獻遠比這些更為深遠。在西華師範大學任教的幾十年中,他帶出了近20屆研究生,為大熊貓科研工作種下了無數寶貴的種子,其中包括以魏輔文院士、張澤鈞教授為代表的第二、第三代大熊貓研究者。

「我研究『宏觀生態』,主要陣地在邛崍山系,在這個基礎上,以國際合作為界限,四川有4個山系都建立了觀察站,唐家河白熊坪,馬邊大風頂,大小相嶺。」以魏輔文院士專攻「微觀生態」為標誌,胡錦矗將野生大熊貓的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現在,將分子生物學、DNA等研究方法結合到大熊貓研究保護中,意味著這一領域已經達成了微觀和宏觀的結合。」

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授予胡錦矗教授的瀕危動物研究團隊「自然保護貢獻獎」最高榮譽稱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