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養生 /

spring

中醫講究時令,調補要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認為春多風,春陽屬肝,其性生發。如今已到寒盡迎春的時節,人體陽氣開始生發。中醫養生的要點應以調肝助陽氣初生及防風禦寒為主。

在做好綜合調護的同時,我們更應注意健康飲食,以理腸護胃、健脾疏肝、扶助正氣。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做起。

早春養生:健康飲食「五要」

適當食「辛」以通陽

當下時節最宜食味辛性溫之物,起通陽祛寒、暖中除濕之功,既可顧護人身正氣、驅邪防病,又能順應陽氣初生,讓人體氣機與大自然的陽氣協調平衡,為適應剛剛來臨的春天打下基礎。如可多吃蔥、姜、蒜、韭菜等,不僅能祛陰散寒,還有殺菌防病的功效。

韭菜:韭菜味辛,能溫中行氣、散瘀、補肝腎。平時四肢冰冷、腰膝酸冷、便秘者可以在春季多吃一些韭菜。

蔥:蔥味辛,含有揮發性精油及硫化物等特殊成分,能起到助肝升發的作用。

芥菜:芥菜性味辛溫,吃起來有一種辛辣的芳香氣味。適當多吃芥菜,有益於肝氣循環,增強代謝。

進食堅持七分飽

若飲食不節制,吃得太飽就會損傷脾胃功能。中醫提倡成人也要「三分飢和寒」。有研究發現,健康長壽的飲食方式是堅持進食量減1/3。因此,在享受美食的同時要注意總量的控制,以七分飽為宜。

青菜豆腐保平安

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過食葷腥油膩會助濕生痰,更容易出現上火、便秘、過敏等身體不適症狀。新鮮蔬菜營養豐富,豆腐味甘、性涼,具有益氣和中、生津解毒的作用。

清淡減鹽要牢記

重鹽、重油、重口味的飲食習慣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鹽分和油脂攝取過多會提高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烹飪時應儘量少油少鹽,菜餚以水焯、清蒸為主,多採用蒸、煮、汆及涼拌的方式。

以茶代飲更健康

俗語說「茶乃百病之藥」,茶葉具有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等作用。此外還有許多常見的藥茶,如生薑大棗茶、茉莉陳皮蜜茶等。平日裡不妨以茶代飲,以茶代酒,更有益健康。

生薑大棗茶:健脾養肝,生薑和大棗能夠調節脾胃,所以在回暖的春季泡上一杯生薑大棗茶,能夠更好地養生。

枸杞烏梅飲:枸杞是中醫里養肝的重要藥物,烏梅味酸入肝,以補肝臟,兩種一起泡水,能夠更好養肝。

茉莉陳皮蜜茶:茉莉花1克,陳皮1克,沸水沖泡後,加入適量蜂蜜飲用,有疏肝理氣、健脾祛濕之功效。

早春養生:推薦四藥膳

山藥扁豆排骨湯

材料:鮮山藥200g,太子參10g,炒白朮10g,白扁豆15g,鮮黃豆芽100g,豬排骨300g姜、蔥、鹽、料酒等調料適量。

做法:鮮山藥洗淨去皮切塊,黃豆芽洗淨,千白扁豆用鍋炒至微黃,太子參、白朮清水清洗,並與炒過的白扁豆一起浸泡約2小時。豬排骨洗淨剁成小塊焯水。全部食藥材放入湯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沸後,改用小火煮90分鐘,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醒胃、扶正祛濕。

韭菜糯米雞蛋粥

材料:韭菜100g,糯米100g,雞蛋2個,食鹽適量。

做法:韭菜清洗乾淨,切碎末備用。糯米洗淨,約浸泡2小時,倒入鍋中,加適量水煮粥。雞蛋磕入碗中,打散成蛋糊。糯米粥煮至黏稠時,將蛋糊轉著圈淋入鍋中,煮至蛋花飄起即倒入韭菜末,並加適量鹽調味,攪拌均勻即可出鍋適溫食用。

功效:補陽滋陰、益氣健中。

參苓白朮雞湯煲

材料:太子參10g,茯苓15g,白朮10g,淮山藥50g,雞肉250g,紅棗、姜、蔥鹽、料酒適量。

做法:中藥材洗淨後浸泡約60分鐘:雞肉切成小塊,在沸水中焯一下撈起;全部食材放進砂煲中,加入清水,大火煲滾後轉中小火煲90分鐘熄火,調味後即可。

功效:益氣健脾胃、消滯開胃。

二芽山楂排骨湯

材料:谷芽、麥芽、山楂各10g,茯苓15g,陳皮3g,蜜棗1個,豬排骨300g,姜、蔥、鹽、料酒等調料適量。

做法:中藥材洗淨浸泡60分鐘:豬排骨洗淨剁成小塊焯水;將食材與調料放進瓦煲,大火滾沸後,改為小火煲90分鐘即可。

功效:開胃消滯、助消化、健脾祛濕。

早春養生: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01 大敦穴

大敦穴是肝經的第一個穴位,它在大腳趾內側的趾甲縫旁邊。此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灸,能達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02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即四橫指),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處即是穴。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調理脾胃、補肝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

03 行間穴

行間穴在大腳趾和二腳趾縫上,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肝火太旺,就要瀉其心火,而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會出現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皰等症,多揉行間穴能緩解上述症狀。

04 太沖穴

太沖穴在大腳趾縫往腳背上4厘米處。有人把它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所以通過按揉太沖穴,可以把人體鬱結的氣最大限度地瀉出去。

取穴方法是:在腳背上大腳趾與二腳趾結合的地方處向腳腕方向推,推到兩骨連接的盡頭即是穴。按揉方法就是仔細找到最痛的點,然後從太沖穴向行間穴方向推揉。

05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此穴位為肝、脾、腎三者經脈交匯處,經常按揉對肝、脾、腎有保健作用。

06 肝俞穴

肝俞穴位於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是肝的背俞穴。該穴是養肝不可缺少的養生要穴。肝俞與太沖搭配,在中醫里屬於「俞原配穴」法,能夠補肝陰、養肝柔肝。

它的取法是俯臥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07 太溪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該穴是腎的原穴,是儲存腎臟元氣的倉庫。肝屬木,腎屬水,樹木需要水的澆灌才能健康成長,所以養肝必須要滋陰。用太溪調動腎臟的功能,能夠更好地滋水涵木。

生活中,這些行為會傷肝

最後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這些行為會損傷我們的肝臟,如果能避免對肝臟的傷害,其實就是對它最好的養護。

酗酒

酒的代謝產物乙醇對肝臟來說極其不利,酗酒會增加脂肪肝、酒精肝的風險。

熬夜

該休息時不休息,會引起肝臟血流相對不足,影響肝細胞的正常代謝。

抑鬱易怒

抑鬱的人常「肝氣鬱結」,易怒者則會導致肝氣橫逆、肝陽上亢。這兩類不良情緒都會傷肝。

愛吃油膩

吃太多油膩食品,容易導致脂肪代謝紊亂,使脂肪堆積於肝臟內形成脂肪肝。■

【來源:本文綜合自中國中醫、佛山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