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正式成立耳鼻咽喉內鏡專業委員會與聽覺醫學專業委員會,並同期召開了首次學術會議。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發病率高,聽力問題也較為普遍,直接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過敏診療中心主任程雷表示,在此背景下成立兩個專業委員會,將注重從臨床實際出發,推動醫學轉化與交叉學科發展,讓科研成果更快解決臨床痛點、難點問題,並通過學術交流與培訓,提升基層診療能力,讓更多患者在基層也能接受與大醫院同質化的醫療。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

學術團體「打開門」,攜手各方力量解決臨床實際難題

耳鼻咽喉與聽力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高發病。以聽覺障礙為例,江蘇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陳智斌主任醫師告訴記者,聽覺障礙的患者在臨床上非常常見,據人口統計調查,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1名先天性聾兒,老年人群中也有相當大比例存在聽力障礙,60歲以上老年人聽力障礙比例能達到10%,隨著年齡增加,發病比例還更高。聽力障礙給患者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同時對社會也是沉重的負擔。國家很重視聽力障礙的防治,但不少疾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治療效果也並不理想。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成立聽覺醫學專委會,整合了綜合性醫院、高校、婦幼保健院以及聾人學校等特殊教育學校的多方力量,共同來做好聽力障礙的防治工作,並促進醫學研究成果轉化,更多地惠及聽力障礙患者。

「打開門」來辦學術團體,在耳鼻咽喉內鏡專業委員會也同樣存在。江蘇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殷敏主任醫師表示,耳鼻喉都是人體的自然腔道,憑肉眼看到病變都很困難。內鏡技術的發展,改變了耳鼻喉科診療的面貌。內鏡也並不像大家認為的單單就是一個可以深入人體內部的小鏡子,它涉及的技術很複雜,比如要看得更廣就需要做廣角鏡頭、能轉動的鏡頭,人體內部光線不好要增加光照、濾掉「雜光」,現在的內鏡下還能做治療,切除、電凝等操作「全能」,內鏡的各項技術都在不斷改進中。「所以我們的專業委員會,除了有臨床醫生外,還有從事內鏡技術開發與製造的廠家,從事導航技術研發的廠家,涉及內鏡相關的方方面面。」殷敏表示,在專業委員會內,臨床醫生有需求可以直接與廠家交流,廠家來改進,拉近科研與臨床的距離。

串聯學科整體發展,提升基層診療能力

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是一個旨在關注「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轉化醫學研究,促進跨專業、跨學科和跨領域的協同創新合作,為全省醫療衛生產業鏈提供一個轉化醫學服務平台,探索和實踐「研究型醫院」發展提升的社會團體。程雷表示,依託於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的平台,希望能推進臨床醫學與基礎研究的密切合作,醫工結合,促進創新成果更快轉化到實際應用中,同時帶動技術創新、耗材開發、器械製造等全面提升,助推健康產業發展。

在專業委員會成立後,提升學科建設,提高診療水平,促進醫療幫扶、加強科普宣傳等,也將是專業委員會的工作重點。程雷表示,以耳鼻喉科為例,有醫生專攻聽力損傷,有醫生專門研究過敏性鼻炎,還有醫生專門做咽喉手術,大醫院的醫生們越來越「術業有專攻」,亞專科越分越細,這種細分對專研疾病提高技術有幫助,但對學科來說,有像是內鏡等一門技術將整個學科串聯起來,也可以幫助學科有更好的發展,對提高診療水平,尤其是解決疑難雜症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參會的,除了三級醫院之外,還有部分二級醫院、基層醫療單位。程雷表示,專委會也將發揮帶動引領作用,面向基層、面向社區進行規範化培訓,面向老百姓做科普宣傳,讓基層醫生也能掌握更多耳鼻咽喉與聽力診療技術,提升基層診療水平,使得百姓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與大醫院同質化的醫療服務。讓醫療技術更好地惠及百姓,這也是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成立的初心。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