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衰老的機理認識源遠流長,從《黃帝內經》到近現代都有詳細的闡述和發揮。從歷代對衰老的機理闡述來看,主要有五臟虛損致老說、瘀血內阻致老說等。

1.五臟虛損致衰說

中醫認為,人的生命正常延續與各臟腑功能及其相互協調有關,人的生老病死亦與這些臟腑的強弱盛衰息息相關。五臟虛損不但是衰老的生理特徵,也是導致衰老的重要原因。在五臟中,又以脾腎兩髒與衰老關係最為密切。

(1)腎氣虛損

《索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三八腎氣平均……五八腎氣衰……七八肝氣衰……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可見,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與腎的關係極為密切,說明人體的生命過程是隨腎氣旺盛而成長,繼而隨著腎氣的虛弱而衰老,反映了腎氣與機體生長發育及衰老密切相關。後世醫家在論及衰老的原因時也多責之於腎氣的虛損。朱丹溪在闡述腎虛與衰老的關係時,注重腎陰不足。清代葉天士結合臨床實踐闡明了腎氣在衰老中的作用,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男子向老,下元先虧」,「高年下焦根蒂已虛」, 並進而指出早衰是「瀉其精,耗其真,傷其神」的結果。腎為先天之本,先天之精氣受之於父母,即「以父為基,以母為楯」,以孕育新的生命。精氣盛衰決定了人之壽夭。腎藏精,為基和楯的基礎。臨床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加,腎虛證出現率逐漸增加,老年人常以腎虛多見。

(2)脾胃虛弱

脾胃為後天之本,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均有賴於脾胃的運化。《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由此可見,脾胃虛衰是導致衰老的一個重要機制。近年來的研究也支持衰老與脾胃虛弱有關的認識,研究脾虛證的報導顯示,脾虛證有消化系統功能障礙的表現,而健康老年人具有相同的變化。臨床病理解剖資料證明,大部分虛證病例(82.1%)累及兩髒以上,以脾腎兩髒最常見,胃腸道有病理變化者占88.5%,其中80歲以上病例全都有胃腸道及腎的病理變化。以上資料表明,脾胃虛弱與衰老有密切關係。根據「上下交病治其中」的理論,在延緩衰老和防治老年病時,調理脾胃不可忽視,對於高齡老人尤為重要。

2.瘀血內阻致衰說

瘀血致衰源於《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以此養生則殃。」「使道」即血脈,明確指出血脈不通有礙健康長壽。後世醫家對瘀血致衰也有論述,如華佗認為「血脈通流,病不得生」,並創立了五禽戲以行氣活血,養生延壽。清代王清任對瘀血致衰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認為瘀血內阻是諸多疾病及衰老的原因。近年來,瘀血內阻引起衰老日益受到重視,並形成代表性的學說。這一學說的提出豐富了中醫衰老理論。引起瘀血的原因有很多,在衰老方面造成瘀血內阻的主要原因有三:①氣虛血瘀:老年人正氣不斷被消耗,氣虛無力推動血液,血液滯而不行,內停而形成瘀血。②氣滯血瘀:由於多種原因,老年人常有七情內傷、鬱悶善感的情況,氣機抑鬱不舒,血液滯而不行,瘀血內停。③腎虛血瘀:人體進入老年,腎氣已衰。腎的生理病理改變直接影響著血液的正常運行。腎虛元氣不足,無力推動血行,致氣虛血瘀;腎陽不足,不能溫養血脈,致使血塞面凝;腎陰不足,虛火煉液,亦致血稠而滯。一方面臟腑得不到正常濡養,出現臟腑虛衰,精氣神虧耗,氣化功能受損,臟腑的生理功能更無法正常發揮;另一方面,代謝產物不能排泄,堆積體內,郁而化毒,從而加重氣血失衡,形成惡性循環,最後臟腑功能衰老直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