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都說CT有輻射,我不想做,給我做個核磁共振吧。」

在醫院時,不時能聽到患者和醫生這樣的對話,通常醫生都要耐心給患者反覆講解,為什麼不給他們做核磁共振檢查。今天,我們就好好說說,告訴您實情。

核磁共振是什麼?

核磁共振作為新型的高精尖檢查方式,被很多患者「神化」了。其實,核磁共振也只是一個常見的影像檢查手段而已,而且核磁共振也是分部位檢查的,並不是只要拍一次核磁共振,全身上下所有地方都可以檢查到。

核磁共振的原理也很簡單,在弧形的機器中產生強磁場,利用十分強大的磁場,就像老師喊出了集合的口令,我們身體裡的水分子都會乖乖的朝向一個方向排列站好。然後磁共振機器中的強磁場突然消失,就像老師告訴孩子解散了,我們體內水分子的磁力線就會突然恢復成它原來的樣子和朝向。

說得再通俗點,核磁共振就是把患者的身體搖一搖,再停下來,感受患者體內的分子振動

所以,核磁共振特別適合用來檢查一些軟組織、脂肪組織、神經根等細微病灶。那麼核磁共振和其他影像學檢查有什麼區別呢?

核磁共振和其他影像學檢查,有什麼區別?

1、B超

B超就像是拍打患者,聽傳出來的回音來查看問題,超聲波穿透肌體,聲波遇到人體組織或者病灶會反射給機器,最終呈現出病灶的外觀情況。所以B超可以用來檢查腹部器官是否有腫塊、子宮卵巢是否有異常、體內的結石、腫瘤等

2、X光片

X光就像是把患者壓扁在一張圖片上,所有的信息都無處隱藏,但所有的信息也都積壓在一起,形成一個二維影像,可以查看病灶內部的情況,但是是重疊的、平面的。

這種檢查可以用來粗看一些骨頭的損傷、內部大致的損傷情況,或粗略的病灶情況

3、CT

CT就像是把患者一層層切片來看,X光會分層穿過人體的肌體或病灶,然後通過計算機計算後得到成像,可以更清晰的全方位向醫生顯示出病灶的內部、外部、各種組織信息等。

CT相當於X光的加強版,CT適合做骨骼和胸腔內部、腦部急症的檢查。CT比X光可以顯示出更清晰的結構,尤其是對肺部病變的監測,要優於X光。

到了醫院,為什麼不少醫生不建議患者做核磁共振?

通過剛才的介紹,我們知道不同的檢查,其實是適用於不同的場景和患者類型的。那麼患者到醫院後,醫生不建議做核磁共振,是基於哪些考慮呢?我們詳細說說。

第一,患者的疾病不適合做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也是一般的影像學檢查手段,並不是萬能的,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有很多患者的病不適合用磁共振檢查,醫生也要對症下藥、對症下檢查。

磁共振主要就是利用我們體內的氫原子,也就是水,來進行共振,利用振動轉化為圖像進行檢查。所以如果患者需要檢查的部位沒有水分,那麼磁共振也就沒有太大用處,比如被氣體充盈的肺部,很明顯就不適合用磁共振檢查。

第二,核磁共振的檢查時間長,患者沒有必要做,或來不及做

像X光等檢查方式,一般在十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最慢也基本不會超過二十分鐘。但磁共振不一樣,需要花費的時間往往會翻倍,一個小時左右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患者的病情不嚴重,且其他影像學檢查更合適,那麼就沒有必要非做核磁共振不可,一是要做核磁共振等待時間很長,二是也會耽誤其他必須做核磁共振患者的救治時間。

如果患者病情危急,比如腦梗死、心肌梗死等,那也根本沒有時間做核磁共振。這種時候,時間就是生命,首選是CT檢查,儘快確定病因病灶,趕緊進行搶救或治療。

只有特定疾病,比如顱腦腫瘤、脊髓病變、關節肌肉病變等一些需要核磁共振診斷,而且病情並非生死時速的患者,核磁共振才是首選檢查手段。

第三,核磁共振費用比較昂貴

眾所周知,核磁共振的檢查費用比較昂貴,這和核磁共振儀器的造價是有關係的。

核磁共振的儀器在腦神經科學界,重要程度相當之高。而這種高精尖技術的儀器,國外出售給我們的整機價格,曾經高達2000萬人民幣一台。我們買過來之後,每一次使用也都會有消耗,都需要後期維護。

因為費用的原因,醫生在開核磁共振的檢查時,是要充分判斷患者有核磁共振的必要,不會讓患者多花冤枉錢。

第四,患者體內有金屬

核磁共振儀器運行時會產生強磁場,所以我們做核磁共振檢查的時候,是不能攜帶金屬物品。但是在現實中,有些患者因為某些疾病的原因,身體內會有心臟搭橋、胰島素泵、人工心瓣膜,甚至避孕環等,而這些都含有金屬物品。

如果這樣的患者去做核磁共振的話,會發生嚴重的後果。以避孕環舉例,在強磁場的作用下,體內的避孕環會移動位置,有可能會導致子宮穿孔等嚴重的併發症。

所以如果決定要使用核磁共振,在檢查前一定要和醫生詳細說明自己的病史,避免疏忽釀成大錯。

小結:

綜上,不要盲目的跟醫生說想要做核磁共振檢查,在決定做核磁共振之前,要仔細了解核磁共振的相關問題,包括費用、優點、適應症和禁忌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且要相信醫生的判斷,在醫生的建議下選用合適的影像學手段檢查,才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