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美國醫生Barr和Mixter最先提出腰椎間盤突出是腰腿痛的原因,並把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從那時,腰腿痛研究即進入「椎間盤時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包括藥物、理療、牽引、按摩、針灸等方法,僅少數部分人需手術治療,包括傳統的小開窗、開放性減壓內固定和逐漸流行的內鏡和顯微鏡技術。

臨床上我們常發現,很多影像學表現腰椎間盤突出嚴重患者,卻無明顯腰腿痛,或僅有輕微症狀,而有些患者,腰突很輕微,但腰腿痛症狀很明顯,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研究發現,單純機械性壓迫神經根,不會引起神經根痛,且突出的髓核可誘發免疫和炎症反應,說明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與炎症密切相關。髓核的突出誘發的免疫反應可促使突出髓核的吸收,因此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特別是脫出型(髓核游離於椎管),有自我吸收的可能性。

椎間盤突出自發性重吸收(Spontaneous resorption/regression of disc herniation)是指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未經手術治療或侵入性治療而發生的突出髓核自發性消失或明顯縮小。目前(2021.01.31)約有100多篇相關英文文獻報導,多為病例報導或回顧性研究。回顧文獻,最經典的腰椎間盤重吸收的病例應當是2016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病例。

經典腰椎病例一:

患者29歲,女,因「右小腿疼痛並感覺異常」就診,大小便正常。起始腰椎磁共振提示腰4-5椎間盤突出並椎管狹窄,神經根壓迫嚴重(左圖)。她選擇保守治療,5個月後,複查腰椎磁共振驚奇的發現突出的椎間盤被吸收了,且臨床症狀完全緩解。

腰椎病例二:

腰椎病例三:

圖示:一名57歲男性,因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6個月就診,腰椎MRI提示腰4-5椎間盤突出,經保守治療,6月後上述症狀消失,複查磁共振提示突出的椎間盤吸收了。腰椎的軸位和矢狀位T2加權磁共振圖像,(A)L4-L5椎間盤突出(箭頭),壓迫左側的L5神經根,和(B)6月隨訪時,既往突出的髓核吸收了(箭頭)。

腰椎病例四:

患者女,56歲。因腰部疼痛向雙下肢放射2月而於2012年6月門診。查體:雙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雙下肢感覺、運動、反射正常,馬鞍區感覺正常。MRI示腰4/5椎間盤中央巨大突出,椎管占位約3/4(圖1 A,B)。診斷為腰4/5椎間盤突出症,建議患者入院行經皮椎間孔鏡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PELD)手術治療。患者拒絕手術,自行在家行熱敷、牽引、按摩治療,腰腿痛逐漸減輕,僅遺留有右側臀痛。2014年1月門診複查MRI顯示腰4/5突出椎間盤自發性吸收,突出髓核90%以上消失(圖1C,D)。

頸椎病例一:

患者,女,40歲。因頸肩部不適4年加重伴行走不穩7d入院。起始頸椎MRI示:左側椎間盤突入中央管,嚴重脊髓壓迫(圖 1)。診斷為脊髓型頸椎病,建議患者入院行頸椎前路椎間盤摘除 cage 植骨融合內固定手術治療。患者拒絕手術,要求非手術治療,給予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神經 營養藥及肌松藥物治療,同時患者自行牽引、手法治療。3個月後患者症狀緩解。6個月後複查頸椎MRI顯示C5-6突出的椎間盤自發性吸收,突出的髓核消失 80%(圖 2)。

頸椎病例二:


椎間盤突出,包括頸椎、胸椎和腰椎椎間盤突出,都有自發性重吸收的病例報導,其中,腰椎間盤突出自發性重吸收的病例報導最多。在腰椎發生部位,腰2/3、腰3/4、腰4/5和腰5/骶1椎間盤都有報導。重吸收的時間最長的2年,最短的2月。腰椎間盤重吸收的類型報導包括游離型、經韌帶型、硬脊膜下游離型、復發游離型。由於腰椎間盤突出重吸收發生率很低,沒有統計學上的報導,僅有兩位作者做了臨床研究。Autio等觀察到大部分腰椎病人在1年內被重吸收,在41到50歲的人群中最容易發生重吸收,隨著重吸收發生臨床症狀逐漸減輕。Ahn等發現游離型最容易發生重吸收,認為髓核游離進入硬膜外腔接觸血運而造成的。髓核越大,游離越遠,與血供接觸面積越大,發生重吸收的可能也越大

1998年,國內學者蘇州中醫院姜宏教授團隊在《中華骨科雜誌》上發表了「腰椎間盤突出後的自然吸收及其臨床意義」一文, 這也是中國第一篇對腰椎間盤突出後重吸收進行系統性報導的文章。他們認為後縱韌帶破裂後突出物能接觸到硬膜外血液循環,更容易發生重吸收現象;突出物體積越大( 突出率>50% ),越容易發生重吸收現象;突出物位移程度越高、髓核游離越遠,越容易出現重吸收現象。腰椎間盤突出發病後的前6個月是重吸收發生的活躍期,其時間跨度可以是2-12個月甚至更久

但也有學者腰椎間盤突出症自發性重吸收保持慎重態度,國內海軍總醫院侯黎升教授綜述文獻指出以往傳統認為的需積極考慮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巨大型、破裂型和游離型重吸收的機率大,存在因重吸收而致症狀緩解的可能。對於初發上述類型椎間盤突出,如患者症狀不重,或者症狀可耐受,且有充足休養時間,可嘗試保守治療。但保守治療時間不宜過長,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神經症狀加重或馬尾神經綜合徵,則需積極考慮手術。腰椎間盤重吸收最短可在2個月內發生,作為手術依據的影像資料距離手術時間不宜超過這個期限。

腰椎椎間盤突出重吸收的機制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炎症反應和自身免疫反應兩方面作用有關。炎症反應是因為髓核游離暴露在血供環境,單核巨噬細胞等炎性細胞浸潤而引起的。炎症反應表現兩種作用,一是炎細胞直接吞噬吸收髓核; 二是炎細胞產生多種炎性介質,激活髓核組織中自溶性的金屬基質蛋白酶而引起自發吸收。

然而,既往文獻報導腰椎間盤突出自發性重吸收的文獻,多為病例報導,從證據等級角度來說,是低級別證據,相對參考可信度低(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好比天氣預報明天會不會下雨?中央電視台預報的可信度相對高些,但縣級天氣預防的可信度就低些了,而文獻中報導的腰椎間盤突出自發性重吸收的文章證據等級屬於縣級天氣預報水平)。

另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腰椎間盤突出重吸收發生率是很低的,也就是大部分腰突是不會發生重吸收的,因此,我們不能把所有賭注都壓在小概率的「重吸收」上。

臨床上,除了嚴重或進行性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需急診手術治療,其餘的腰突患者,醫生都會建議進行嚴格的保守治療3個月,如果保守治療三個月無效,才會建議手術治療。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的自然病史是趨於好轉的。有研究發現,無手術干預情況下,大約87%的患者3個月內疼痛減輕。但是,很多腰突患者忍受不了保守治療的緩慢恢復,沒有充足的休養時間,急於求成,常要求國內醫生快速、徹底解決腰突症狀,因此,具體治療方案需要醫生指出各種治療方法的優缺點,醫生和患者共同決策。

綜上,腰椎間盤突出有發生自發性重吸收的可能,但概率很低,文獻報導證據等級低,需慎重看待。對於初發的巨大型、破裂型或游離型椎間盤突出,如患者症狀不重,或者症狀可耐受,且有充足休養時間,可嘗試保守治療。但保守治療時間不宜過長,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神經症狀加重或馬尾神經綜合徵,則需積極考慮手術,不能延誤。

參考文獻:

1. N Engl J Med. 2016;374(16):1564

2. J Orthop Sci (2010) 15:71–78

3. 中醫正骨,2018,30(11):53-56+63.

4. 頸腰痛雜誌,2016,37(06):534-537.

5. 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14,22(21):2010-2012

6.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誌,2017,32(05):55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