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丁(Rutin,也稱芸香苷),是維生素P的主要成分之一,化學名稱為5,7,3』,4』-4-OH-3-O-鼠李糖基-葡萄糖基-黃酮(其結構式圖1-1)。蘆丁分子式為C27H30O16·3H20,分子量為610.51,其性狀為黃色結晶粉末或無晶形粉末,味微苦,熔點177 ~ 178 ℃,略溶於水,能溶於熱水及乙醇。遇光易變質,需在陰涼處保存。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匈牙利科學家Szent Gyorgy分離出類黃酮混合物,1942年德國藥學家首次製成芸香苷之後,世界上確立了維生素P的概念,在此後的進一步研究中發現了維生素P中的一種最重要的黃酮類物質,即「蘆丁」。該類化合物在醫學界已得到證明,有不可多得的治病防病作用。蘆丁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芸香科和石楠科植物中均含有,尤以芸香科的芸香草、豆科的槐米、蓼科的蕎麥、金絲桃科紅旱蓮、鼠李科光枝勾兒茶、大薊科野梧桐葉含量較為豐富,可以作為提取蘆丁的原料。此外,它還存在於冬青科毛冬青、木樨科連翹、豆科槐角以及菸草、棗、杏、橙皮和番茄等植物中。茄子中含有豐富的蘆丁,種植廣泛,而目前對於茄子中蘆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還比較少,因此有待於研究。在動物體內檢出蘆丁元素的目前只有蘆丁雞,其個體極小卻能富集植物中的蘆丁成份。

1、蘆丁的來源

蘆丁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幾乎所有的芸香科和石楠科植物中均含有之,尤以芸香科的芸香草、豆科植物國槐(槐米)、蓼科植物蕎麥、金絲桃科植物紅旱蓮、鼠李科植物光枝勾兒茶、大戟科植物野梧桐含量較為豐富,可以作為提取蘆丁的原料。此外,它還存在於冬青科植物毛冬青、木犀科植物連翹以及菸草、棗、杏、橙和番茄等植物中。

2、菌的類型

2.1 擬盤多毛孢屬

擬盤多毛孢屬(Pestalotiopsis)真菌是引起多種園藝植物重要病害的病原,侵染茶樹葉片表現輪斑症狀的致病菌通常指P.theae菌,浜屋悅次等報導的P.longiseta菌,以後陸續報導Pestalotiopsis屬的9個種如P. guepinii、P.versicolor菌等。以及盤單毛孢屬(Monochaetia)的1個種M.karstenii菌,也同樣能侵染茶樹葉片,並引起類似症狀,統稱輪斑病。

2.2 尖孢炭疽菌

尖孢炭疽菌侵染橡膠葉片後形成小凸點;其菌落顏色鮮艷,為桔黃色,到培養後期,產生典型的紡錘形分生孢子;尖孢炭疽菌菌絲生長速率較膠孢炭疽菌慢。

2.3 白粉菌

白粉菌是人們熟知的一類高等植物專性寄生病原真菌,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病害發生期間常在寄主植物的表面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肉眼看上去好象塗了1層白粉,因此被稱作白粉菌,由它引起的病害則被稱作白粉病。

2.4 芒果球座菌

芒果球座菌一般不引起植物的病害,但和球座菌屬的其他病原菌如柑桔黑斑病菌混合發生,它們在菌落形態和生物學等許多方面非常相似,給病害鑑定和植物檢疫造成困難。

3、抑制菌的方法:

3.1 苦芥麥蘆丁提取及體外抑菌

董曉寧等人從苦蕎麥中提取蘆丁,並對大腸埃希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兩種供試菌進行體外最小抑制濃度(M IC)、最低殺菌濃度(M BC)、半數抑菌濃度( IC50 )測定。結果表明, 蘆丁有顯著的抑菌效果。

3.2 竹葉黃酮的抑菌

郝培應等人選取了4個黃酮含量處於不同水平的竹種, 檢測了不同竹種竹葉黃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抑菌效果。結果表明,竹葉黃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均表現出一定的抑菌活性,竹葉黃酮含量高的竹種, 最佳抑菌濃度下的抑菌效果良好。

3.3 茉莉花渣黃酮抑菌

韋英亮等人用茉莉花渣黃酮分別對普通變形桿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八疊球菌、黃麴黴、青黴和黑麴黴進行抑菌活性試驗,結果表明,所提取的茉莉黃酮對黴菌無抑菌活性,除八疊球菌外,對所試驗的細菌都表現一定的抗菌活性。

3.4 豬毛蒿丙酮抑菌

李玉平等研究表明:豬毛蘺的丙酮提取液,當質量濃度為0.19/ml時,對番茄灰霉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率在70%以上,對小麥赤霉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在90%以上,對其他三種供試茵菌絲(蘋果炭疽、辣椒疫霉、玉米大斑)生長的抑制也達到60%以上。

3.5 紅薯莖葉水提取物的抑菌

謝麗玲等研究了紅薯莖葉水提取物對五種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發現有些品種的紅薯莖葉提取物對大腸桿菌、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普通變形桿菌具有抑制作用。

3.6 魚腥草油對菌的抑制

魚腥草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較強抑菌作用,對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對其它革蘭氏陰性菌作用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