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胞肺癌(SCLC)約占全部肺癌的15%,素來以惡性程度高、進展速度快、極易遠處轉移和治療後復發著稱,因此患者的預後也極差,如果確診時病情已處於廣泛期(ES-SCLC),既往接受化療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OS)就不足一年。


可想而知,臨床對SCLC治療手段的需求是極其迫切的。近年來雖然有多種PD-1/L1抑制劑+化療方案,取得了ES-SCLC一線治療臨床研究的成功,但生存獲益還都相當有限,多數患者仍難以獲得長期生存,也缺少指導治療的生物標誌物。


那麼SCLC到底有多難纏,在研的創新治療藥物和方案又有哪些呢?近期在JAMA Oncology上,來自美國和西班牙的兩位專家就共同撰文,全面盤點了SCLC的病理生理機制、分期、診斷,以及現有和在研的治療策略[1],一起來看吧!


論文首頁截圖


SCLC的腫瘤生物學行為特點和病理生理機制


SCLC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常伴有副腫瘤綜合徵(paraneoplastic syndromes),且以增殖和生長速度快、發生遠處轉移較早為特點,有研究基於基因、轉錄組和免疫特徵,對SCLC進行了亞型上的劃分,但相關研究還處於早期階段。


1)基因特徵


已有研究揭示,幾乎所有SCLC中均存在兩大抑癌基因,即TP53(75-90%)、RB1(60-90%)功能完全失活,它們可能是SCLC發生發展的必要條件;編碼組蛋白乙醯轉移酶CREBBP和EP300的基因突變可能也參與了疾病進程[2]。


不過上述研究分析的大多是可經手術切除的腫瘤樣本,結論或不能完全適用於ES-SCLC,此外還有研究提示SCLC中存在Notch信號通路基因的序列變異,TP73融合轉錄,以及MYC家族基因、FGFR1及SOX2的擴增等等[3]。


2)轉錄組學及分型


2019年發表在Nature Reviews Cancer的一篇專家意見性文章,建議基於SCLC中ASCL1、NEUROD1等關鍵轉錄因子的表達情況,劃分出四種SCLC亞型,以更好地區分神經內分泌/非神經內分泌型SCLC,不同亞型的特徵具體如下圖所示。


2019年國際專家基於轉錄因子表達提出的SCLC亞型劃分


3)免疫學特徵和免疫病理機制


雖然SCLC存在腫瘤突變負荷高、副腫瘤綜合徵等可能提示免疫原性的特點,但它卻是名副其實的冷腫瘤,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CD8/CD3比值及癌細胞上的MHC-I/II類分子表達都相當低,而且免疫抑制性微環境可能是SCLC發生發展的關鍵,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也可能參與了抑制性微環境的形成。


而在免疫檢查點方面,SCLC微環境中的TILs上可能存在PD-L1、TIM3和LAG3等檢查點表達,對預後有一定提示價值,但從免疫一線治療的CASPIAN研究分析結果來看,患者PD-L1表達水平普遍偏低,也不能指導免疫治療的使用[4]。


不過2021年發表在Cancer Cell上的一項研究,將上文提到的SCLC轉錄亞型與免疫通路激活情況進行結合,劃分出了新的亞型——炎症型SCLC(SCLC-I),基於免疫一線治療的IMpower133研究數據,此類患者從免疫治療中獲益更多[5]。


SCLC-I亞型患者從免疫治療中的獲益


SCLC的分期和預後


被普遍使用的SCLC分期方式是美國退伍軍人醫院分期法,即區分局限期(LS-SCLC)和廣泛期,分別大致對應TNM分期的I-III期和IV期,兩類患者分別占全部SCLC的30%和40%,另有30%分期不確切,該分期也是選擇治療的主要依據。


SCLC治療流程圖


LS-SCLC的一線治療


除少數可手術患者外,LS-SCLC的治療主要包括系統性藥物治療和放療(含預防性腦照射),藥物治療最常用的是依託泊苷+鉑類化療(可選卡鉑或順鉑,效果並無差異),而放療對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改善生存率均有明確作用。目前免疫治療的使用尚未前移到LS-SCLC階段,但眾多臨床研究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之中。


ES-SCLC的一線治療


與LS-SCLC治療類似,依託泊苷+鉑類化療曾長期是ES-SCLC一線治療標準方案,放療作用則不明顯。而進入免疫治療時代,IMpower133、CASPIAN兩項關鍵臨床III期研究奠定了PD-1/L1抑制劑+化療方案的地位,2022年又有兩種國產免疫治療藥物(斯魯利單抗、Adebrelimab)在設計相似的研究中取得成功[6-7]。


在上述幾項臨床研究中,免疫+化療方案均「顯著降低了患者死亡風險」,但從目前公布的長期隨訪數據來看,能通過治療實現長期生存的患者仍是少數,如CASPIAN研究的2年OS率為22.9%,3年OS率為15.3%[8];國產PD-L1抑制劑Adebrelimab的CAPSTONE-1研究中,免疫治療組患者的2年OS率則為31.3%。


CASPIAN研究的3年OS隨訪結果


除PD-1/L1抑制劑外,也有臨床III期研究嘗試使用CTLA-4抑制劑,但無論是單獨聯合化療(CA184-156研究),或是採用雙免疫+化療(CASPIAN研究雙免疫組),CTLA-4抑制劑的探索均以失敗告終,這可能與不同免疫治療藥物的作用機制差異有關,還有研究正在探索放療、抗血管生成類靶向藥與免疫治療聯合是否有效。


SCLC後線治療


由於SCLC極易復發,絕大多數患者均需要接受後線治療。一般認為如從初治到復發的時間<3個月,則患者屬於難治性疾病,一般不能重複使用此前的治療方案(時間>6個月則可復用),Meta分析顯示此類患者後線治療的客觀緩解率(ORR)偏低(14.8%,非難治性患者為27.7%[9]),中位OS僅為6.7個月,預後極差。


因此臨床亟需對難治性SCLC患者有效的治療方案,但既往獲批的藥物寥寥,如在美國僅有拓撲替康獲FDA正式批准;直到2020年FDA才基於臨床II期研究中35.2%的ORR數據,經加速審批通過致癌基因轉錄抑制劑類新藥Lurbinectedin上市,用於含鉑化療後疾病進展的SCLC患者(含難治/非難治性患者)。


但在後續的關鍵臨床III期ATLANTIS研究中,Lurbinectedin聯合多柔比星的方案,較對照組(醫師選擇的化療)未能顯著延長患者中位OS,其它療效終點也未體現優勢[10]。不過FDA認為該研究設計與既往II期研究並不完全相同,且Lurbinectedin治療劑量偏低可能影響了結果,並未撤回該適應證批准。


而Lurbinectedin的研發方則啟動了另外兩項關鍵的臨床III期驗證性研究,其中二線治療研究採用Lurbinectedin+伊立替康方案,該方案在臨床Ib/II期研究中報告的ORR達到62%,另一項則是Lurbinectedin+阿替利珠單抗用於一線化療後維持治療的研究,這兩項研究將決定Lurbinectedin在SCLC治療領域的未來。


目前獲國內外肺癌診療指南推薦的SCLC後線治療方案,還有伊立替康、紫杉醇等藥物單獨化療、聯合化療【如環磷醯胺/多柔比星/長春新鹼(CAV)方案】及抗血管生成藥物單藥治療(如我國指南推薦的安羅替尼)等,而由於III期研究未能證實臨床獲益,多種PD-1抑制劑的單藥後線治療適應證紛紛被撤回。


最新版美國NCCN指南(2023.V3版)對SCLC後線治療的推薦


值得高度關注的SCLC在研療法


SCLC創新療法的開發難度相當之大,比如被寄予厚望的新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Tiragolumab(TIGIT抑制劑),近期就在關鍵臨床III期研究中失利。但高風險往往伴隨著高收穫,因此SCLC的臨床研究一直熱度很高,已進入臨床III期研究階段的有新劑型化療藥物(伊立替康脂質體)、PARP抑制劑(如Niraparib)等。


此外基於臨床前研究結果,還有多種創新靶向和免疫治療藥物開展了治療SCLC的早期研究,如靶向細胞內感知複製應激的ATR激酶抑制劑、CDK7抑制劑、極光激酶A抑制劑,通過調節免疫應答起效的DLL3抑制劑,靶向SCLC表面腫瘤相關抗原FucGM1的單抗藥物、抗CD47單抗等等。


SCLC的病理生理機制及部分潛在治療靶點


總結


SCLC整體仍是一種治療難度極大的腫瘤,現有治療手段帶來的生存獲益十分有限,因此其防治一方面仍然要從預防出發,通過加強戒菸等方式降低發病率,另一方面就是推動創新治療藥物的研發,在機制層面的深入研究,有望發掘更多潛在治療靶點和指導治療的生物標誌物,逐漸改變SCLC的治療格局和患者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