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學上,慢性腎炎屬於「水腫」、「虛勞」的範疇。中醫講究辯證施治,腎炎以正虛、標實為主,正虛通常是以脾、腎的虧虛為主,標實是指還夾雜著各種水、濕、痰等。所以依據病因病機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證型。

中醫對於慢性腎炎的辨證分型論治如下:

1、肺腎氣虛

在中醫學上,肺有通調水道的作用,而腎又主水液。兩者氣虛會導致肺腎對體內水液的控制失常,最後導致出現了水濕內聚。

症狀:面色黃,面部和身體浮腫,氣短乏力,腰膝酸軟,容易感冒,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則治法:益氣固表,利水活血。

方選玉屏風散和防己黃芪湯加減,藥如黃芪、白朮、防風、茯苓、澤瀉、益母草、澤蘭、蟬衣、僵蠶。

2、脾腎氣(陽)虛

在中醫學上,脾是運化水谷精微同時也參與了水液的輸布,產生人體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代謝產物也包括水液,而腎又主水液,脾腎氣虛的話就出現了水濕逗留。

症狀:倦怠乏力,腰膝酸軟,不欲飲食,便溏,浮腫,出現遺精、陽痿或月經失調,甚則會出現陽虛的症狀,例如畏寒肢冷。舌淡胖,舌邊緣有齒痕,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法治則:健脾補腎,利水活血。

方選四君子湯合五子衍宗丸加減,藥如黨參、黃芪、白朮、枸杞、菟絲子、淫羊藿、山藥、茯苓、澤瀉、車前子、當歸、川芎。畏寒肢冷者,加炙附子、桂枝。

3、肝腎陰虛

肝腎陰虛,陰虛則生虛熱,體內會有濕熱

症狀: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眼睛乾澀,視物模糊,腰膝酸軟,出現夢遺或月經失調,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治則:滋補肝腎,潛陽活血。

方選杞菊地黃湯加減,藥如生地、知母、女貞子、枸杞、菊花、牛膝、地龍、鉤藤、丹參、益母草、當歸。

4、氣陰兩虛

在中醫學上,氣能推動血運行所以氣虛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同樣的道理,如果血少了,那自然而然運行也會失常,最終氣陰兩虛導致了瘀血內阻的情況出現。

症狀:面色少華(沒精氣神),氣短乏力,手足心發熱,口乾咽燥,甚至伴咽痛,舌偏紅、少苔,脈細或細數。

治則治法:益氣養陰,清熱活血。

方選參芪地黃湯加減,藥如黃芪、太子參、生地、山茱萸、女貞子、丹皮、茯苓、山藥、澤瀉、丹參、益母草、當歸。

那麼怎麼防止慢性腎炎發展成尿毒症?

據不完全的數據統計,全世界的慢性腎炎患者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在10-20年的時間會發展為尿毒症,需要透析替代治療。但如果做到積極有效的治療,完全可以有效延緩病情的惡化。一般通過以下方法可以延緩慢性腎炎的發展:

1、定期體檢,即常規血壓、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早發現,早治療;

2、多喝水、多排尿,可以促進身體的水液代謝;

3、合理飲食,包括要進食一些優質低蛋白飲食以及日常生活的限鹽;

4、如有併發症發生,要糾正各種併發症;

5、積極配合治療,要儘可能積極控制好血壓、蛋白尿;

6、注意藥物的使用,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如有以上相似症狀,還請及時就醫,辨證治療,不可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