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張羽岐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農曆虎年最後一周,國內首款自主研發的長效抗精神分裂症藥物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

1月15日,綠葉製藥(02186.HK)發布公告稱,其注射用利培酮緩釋微球(LY03004,商品名:Rykindo)新藥上市申請獲得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成人患者、以及作為單藥或作為鋰鹽或丙戊酸鹽的輔助療法用於雙相障礙I型成人患者的維持治療。Rykindo是每兩周肌肉注射一次的緩釋微球製劑,其通過微球製劑以長效、緩釋的方式遞送有效成分利培酮至體內發揮作用。

而就在2個多月前,綠葉製藥另一款中樞神經類藥物也在國內獲批上市。國家藥品監局管理局公告顯示,11月3日,綠葉製藥的鹽酸托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商品名:若欣林)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該藥物是基於其新分子實體/新治療實體技術平台(NCE/NTE)開發的1類創新藥,主要用於治療抑鬱症,目前也在進行廣泛性焦慮障礙的III期臨床試驗。

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一直困擾著萬千患者,中樞神經系統一旦受損,往往無法徹底治癒,患者也須長期服藥。但新藥研發從業者黃冰(化名)對時代財經解釋稱,由於發病機理複雜,像精神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藥物,在新藥研發中其實很難做到有效。

Tufts藥物開發研究中心數據表示,在1995-2007年間的新藥研發統計發現,中樞神經系統(CNS)類藥物研發成功率僅6.2%,其他藥物研發成功率為13.3% 。也就是說,中樞神經系統類藥物的研發成功率不足其他藥物的一半。

就Rykindo的研發、商業化等具體情況,時代財經以投資者身份發送郵件至綠葉製藥投資者信箱,截至發稿暫未回復。

藥物研發難度大

官網顯示,綠葉製藥隸屬於綠葉生命科學集團旗下,是一家致力於創新藥物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際化製藥公司,聚焦中樞神經、腫瘤、心血管等疾病領域,201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目前,綠葉製藥在中樞神經系統領域的核心產品主要有鹽酸托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注射用利培酮微球(II)(商品名:瑞欣妥)、富馬酸喹硫平片(商品名:思瑞康)及富馬酸喹硫平緩釋片、利斯的明透皮貼劑(單日貼及多日貼)等。

在醫藥界,新藥從研發至上市有一條「雙10定律」,即一款創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成本超過10億美元、研發周期大於10年。因其發病機理的複雜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新藥開發則更為艱難。

「精神類疾病的發病機理複雜,相關藥物研發也就變得比較困難。」黃冰對時代財經分析道,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神經遞質中做抑制,其實很難達到專一或更好的療效。一方面,神經遞質中有很多個作用,當它穿過血腦屏障進入腦部應用以後未必有多好的效果,因此這方面嚴格意義上的新藥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從疾病本身來看,其本身的評判也比較困難,「像抑鬱症、精神分裂症這些疾病治療的部分藥物有很強的安慰劑作用,在做臨床試驗時,評判也就變得困難」。

以綠葉製藥此次獲批的Rykindo為例,自2015年10月7日宣布在美遞交新藥申請之日算起,至最終上市也經歷了8年左右的時間。

事實上,在成功出海之前,2021年1月,注射用利培酮緩釋微球已經以2類新藥的形式在中國獲批上市,用於治療急性、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種精神病性狀態的明顯的陽性症狀和明顯的陰性症狀,可減輕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情感症狀。

2022年半年報顯示,中樞神經系統產品並非綠葉製藥最主要的營收產品。2022年上半年,這一業務的營收為6.52億元,受銷量下降影響,營收同比上一年下滑6.1%。

有患者2年換藥數次,中樞神經類藥物如何安全、有效?

點石資本2022年《大風起兮雲飛揚——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研發風口將至》報告顯示,國內中樞神經系統患病人數超500萬,但像精神分裂症、成癮症、抑鬱症、AD(阿爾茲海默症)幾項疾病治療方式的有效性不足50%。因此,擁有一款有效的、安全的中樞神經類藥物對患者來說至關重要。

另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2022年世界精神衛生報告》,2019年,全球有大約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而在新冠暴發的2020年,全球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暴增了約25%。

儘管需求龐大,但受發病機理的複雜性以及臨床試驗的困難性影響,實際上諸多藥物對患者的作用並不明顯,患者往往面臨著找不到合適的藥物的困境,需要不斷地試錯。

「兩年來,我堅持服用抗抑鬱症的藥物,但在這一過程,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大概每隔3個月左右就需要換藥。」安琪(化名)告訴時代財經。

在服藥之後,藥物的正向和負向作用幾乎同時在安琪身上出現。像艾司西酞普蘭這類型的抗抑鬱藥物,安琪在服用之後,其血藥濃度檢測顯示指數偏低,這意味著,這類抗抑鬱藥物對她並不能起到預想的治療效果;而像蘿拉西泮這類,反應又特別劇烈,安琪吃了半片就會陷入昏睡狀態;至於其他的藥物,要麼使她發胖,要麼讓她食欲不振,最終導致低血糖暈倒。

目前,市面上抗抑鬱的主流藥物有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蘭等。該種類藥物主要圍繞單胺能系統開發,單胺能系統藥物雖然安全性較高,但有諸如噁心、腹瀉、失眠等副作用。

對藥企而言,藥物從研發至上市是一段歷程;但於患者而言,藥物的商業化並不意味著疾病的終結。

「藥還是要吃的,只不過需要換著來,畢竟還是感覺吃藥的效果比硬抗強得多,也不知道是安慰劑的效果還是真的有效。」安琪對時代財經說,醫生告訴她,這個藥物不行就換其他的,「慢慢調整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