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你講的,是國粹里的精華。它是一張,能「曬乾」你脾濕的方子。

誰呢?這就是苓桂術甘湯。它出自《金匱要略》,為張仲景傳世的經方,基本構成為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所有這些,水煎服。

它有什麼神通?所謂「曬乾脾濕」,又是從何談起呢?

來,我給你講一段故事。

話說有一個女子,當時是31歲,本為教師一枚。

大概在3年前,她感冒咳嗽。1個月後,就逐漸出現口唇乾燥的問題。

這麼下去不行啊!此患就四處求醫。很多大醫院給她開過維生素B2之類的藥物,也有養血滋陰的中成藥,效果都不好。

後來,無奈之下,她投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象沉細而弱,舌苔薄白,舌質淡紅,但明顯不潤澤。嘴唇乾裂,以至於不敢大聲說話。否則,一旦嘴巴長大了,就流血。另外,看整體狀態,患者消瘦,面色不佳,而且全身皮膚似乎都不潤澤,顯得乾巴巴,明明30出頭,說50多都有人相信。

細問得知,患者平時體倦,腰酸,納呆,食慾不好,而且便溏,大便不成型,白帶量多。月經延後,量也少。

了解到這些以後,醫家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升麻、桔梗,竹葉。

面對這麼一張方子,三年來久病成醫的患者覺得不解。在她眼中,口唇皮膚這麼幹燥了,應該養血滋陰才對。而這方子,似乎沒有這層意思。

但是大夫給開了,那就試試吧。

結果5劑以後,口唇乾裂的現象有所緩解。再用10劑,口唇恢復如初,竟然完全好了。此後,原方不變,每兩天用一劑,調治20天。最後,患者諸症悉平,皮膚和面色好了很多,整個人如獲新生。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它最初刊載於1996年的《新中醫》上。

現在,我說說這裡的道理。

其實,這個患者的問題,相對明顯,這就是口唇和肌膚失養。陰血不足,所以乾裂。這就好比田裡乾旱,地面裂口子一樣。

接下來的問題是,患者為啥陰血不足呢?

線索,就藏在患者的其他症候上。這就是脈沉細弱,苔薄白,白帶量多,納呆便溏,體倦乏力。

這一看,是什麼徵象啊?

對了,是脾虛有濕。脾主氣血的生成。脾虛,氣血生化不足,患者就脈道沉細而弱。肢體失養,所以乏力倦怠。脾主運化水濕。脾虛,運化失常,痰濕生成以後下趨,於是形成白帶量多和便溏。脾胃互為表里。脾虛,胃氣跟著受損,於是納呆,食欲不振。

所以說,這個患者具備明顯的脾虛濕盛的特點。這麼一來,我們就清楚了:患者陰血不足,肌膚和口唇失養,其實是源於脾胃虧虛,沒辦法生成足夠的陰血。而且,由於濕邪阻滯,哪怕脾胃生化出一點氣血,也難以順利上升到頭面。

這就是所謂「清陽不升」。故而,這個患者的口唇乾裂,頑固不愈。就算是通過藥物滋補陰血,由於脾虛有濕的根源不除,也只是杯水車薪,不可能起到關鍵作用。所以說,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健脾除濕。

怎麼做到這一點呢?你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升麻、桔梗,竹葉。

你會發現,這裡的前四味藥,就是我開篇提到的經方,苓桂術甘湯。只不過,用量有一定的變化。

苓桂術甘湯能幹啥?再說一遍,就是溫化痰飲、健脾利濕。它最初治療的病症,是由於脾胃陽氣不足,導致水濕不化,出現的痰飲病症。患者表現為痰飲阻滯所形成的目眩、心悸、胸脅脹滿、氣短咳嗽等。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它除濕的方法很特別,這就是「曬」。

怎麼曬?一個是用桂枝。桂枝溫通陽氣,好比太陽出來,用陽光曬濕邪。

一個是用茯苓和白朮。它倆都可以健脾,茯苓利水,白朮燥濕,這就保證濕邪所在這塊地方,是乾燥的。不然。你上面曬,下面還一個勁兒地返潮,那還能曬乾嗎?不可能。所以,得上下一起努力。

最後,加一個炙甘草,健脾益氣和中。

你看,這就是古人,曬乾水濕的方子。我這麼理解和講述,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確,無非是幫你來理解而已。

當然,就臨床運用來說,就要看實際情況了。需要利水燥濕的力道強一點,就得多用白朮和茯苓。

在這個基礎上,配升麻、桔梗和竹葉。升麻,提升中氣。桔梗,作為舟楫之藥,可以引藥性上行。如此,就能把脾胃所生成的氣血,向上帶到問題最嚴重的口唇部位。

然後,用一個竹葉。它一方面能利尿,輔助水濕之邪的排解,另一方面可以清熱。畢竟,你陰血不足,生出點虛熱是難免的。用竹葉,可以清一清。

你看,這就是用苓桂術甘湯來治療疾病的例子。患者脾濕被「曬乾」了,毛病就好了。

其實運用苓桂術甘湯治病,是許多中醫大家的拿手好戲。

還記得當初,經方大家劉渡舟前輩,治一個眼皮交替腫脹的患者。當時,患者也是走遍很多醫院,毫無頭緒,到了劉渡舟老師這裡, 就是用苓桂術甘湯加細辛,治好了。

為啥呀?劉師認為:「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這是脾虛有濕導致的。於是,用苓桂術甘湯「曬乾」脾濕,加細辛溫陽化飲,這就解決問題了。

總之,苓桂術甘湯,是健脾溫陽除濕的好方子。

脾虛有濕的人,應該好好了解它。如果覺得自己有必要,那可以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適當借鑑加減應用。切記,它針對的問題,是中陽不足,脾虛有濕。

至於說由此帶來的症狀和問題,那就層出不窮,各種各樣了。我們需要看準病因病機,才能對症治療。

註:文章源自網絡,分享使用僅供交流,不做用藥指導,如你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