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出現惡寒發熱、熱輕寒重等一系列表現,即便沒有明顯的排汗,但也總感覺肢體寒冷,精神不佳,疲倦懶怠,總是喜歡躺臥在床上,甚至整個人都面色蒼白,聲音低微,脈象上也以沉無力或者是浮大無力為主,那麼,究竟為什麼會有這一系列表現出現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又恰好反覆感受風寒所造成的。
換句話說,這些病症在中醫里就是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表證。出現的惡寒發熱,沒有汗出,這些都是外感寒邪,邪在肌表所導致的。由於體內陽氣虛弱,又感染風寒,所以熱輕寒重與肢冷嗜睡、神疲懶言、面色蒼白便會同時出現。機體陽虛,溫陽之氣不足,難以溫暖四肢和臟腑,就會出現肢體寒冷。
「陽加於陰謂之汗」,體內的陰陽相互作用,透出肌表,就會出現我們所說的汗液,但由於體內的陽氣不足,單單只有陰氣是難以出現汗液的,在《傷寒六書》中也提到過,如果用發汗的藥物促進身體發汗,但最終仍然沒有汗液排出,這就是「無陽證」,是體內陽氣不足所導致的。因此,想要治療此類病證,最好是溫陽益氣和解表散寒同時進行,這樣或才能根除體內的病邪。
而在明代醫家陶節庵的《傷寒六書》中,就收錄了這樣一味方劑,它就可以很好地緩解這些病症,此方名為再造散,是諸多扶正解表的藥劑之一,具有助養益氣、散寒解表的功效。
本方劑的藥物組成居多,分別是黃芪、人參、桂枝、甘草、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以及生薑,當然,一些醫家在使用時,也會加入大棗和赤芍藥,所以,整個藥方幾乎有12味中藥。不過,本藥方其實是在《傷寒論》的桂枝湯和麻黃細辛附子湯這兩種方劑的基礎上進行加減,最終演變出來的。
該方劑中的黃芪和人參具有補氣助陽,固肌表的效果,可以增補體內的陽氣,治療陽虛不足的病症,桂枝、附子以及細辛可以助陽散寒,來清解體表的寒邪,其中的羌活、川芎和防風,能夠加強散寒解表的能力,提升整個要藥方的藥效,而之所以很多醫家會加入芍藥,是因為芍藥辛涼,可以涼血散血,遏制辛烈藥物的溫燥特性,避免汗液不能正常排出。
甘草甘緩,使得汗出不猛而病邪消除,生薑和大棗能夠滋脾養胃,升騰脾胃的生發之氣,調和營衛而幫助汗液的排出,諸藥合用,扶正的同時,保證病邪不會殘留在體內,藥物之間相輔相成,以免顧此失彼,造成其他病症的發生。
其實,在原書中也曾提到過,根據患者的發病時間,可以酌量加入藥物,以增強藥方的療效,例如夏季的時候,可以加入黃芩和石膏,起到清熱生津的效果。
本方劑是治療陽虛氣弱而感受風寒的有效方劑,也是益氣助陽,溫里散寒的代表方,通過現代醫學的不斷研究,這個藥方在臨床上的用途也愈發廣泛,經常被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以及過敏性鼻炎等疾病,而且,還有研究證明,此方劑對緩解心率失常以及蕁麻疹來說,同樣會有很好的療效。
【本圖文由「金蘭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