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UC常規治療無效時,及時應用維得利珠單抗可見療效。
潰瘍性結腸炎(UC)是發生於結直腸黏膜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分初髮型(無既往病史的首次發作)和慢性復髮型(臨床緩解期再次出現症狀),病因尚未明確,以粘液血便為最常見症狀,可造成結構性腸道損傷、狹窄和/或功能喪失[1-2]。
輕度UC可採用氨基水楊酸製劑作為主要藥物;中度或重度患者有20%的需要住院治療,治療方案包括氨基水楊酸、激素、免疫抑制劑和/或生物製劑等。即使初始治療成功,UC患者通常也需要長期維持治療,而生物治療是其中的重要一步[3]。
維得利珠單抗是一種選擇性阻斷淋巴細胞向腸道運輸的抗α4β7整合素,其作為一線用藥可治療中度至重度活動性UC,並適用於對常規治療反應不足或不耐受的患者,能夠明顯降低UC復發率,同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4-6]。
本期我們邀請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田力副主任醫師,分享2例UC經典案例,探索維得利珠單抗對於重度初治型UC和中度慢性復髮型UC的治療效果。
作者簡介
田力 副主任醫師
-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
-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消化內鏡青年委員
-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消化內鏡委員會委員
-
中華醫學會IBD學組青年俱樂部委員
-
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IBD專家委員會委員
-
湖南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學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湖南省醫學會超聲內鏡學組副組長兼秘書
-
湖南省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委員兼秘書
-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特約審稿
經典案例一
患者,女,40歲,主訴「腹瀉、便血1個月余」。
現病史:
2021年4月患者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腹瀉,約3-8次/天,夾雜暗紅色血液,伴下腹持續性脹痛,尚可忍受。2021年5月11日在當地醫院腸鏡示:乙狀結腸及直腸黏膜改變:感染性腸炎?(CMV感染待排);IBD?;病檢示:黏膜有糜爛,間質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予以抗感染、美沙拉嗪4g/d、調節腸道菌群等治療,症狀無明顯好轉,5月20日轉入我院治療。
入院評估:
-
血常規:WBC 6.13×109/L、Hb 90g/L↓、Plt 187×109/L;
-
C反應蛋白(CRP):20.04mg/L↑;
-
血沉(ESR):61mm/hr↑;
-
大便潛血(OB):陽性;
-
鈣衛蛋白:1800 ug/g↑;
-
肝功能:Alb 22.6g/L↓;
-
結締組織:P-ANCA 陽性(+)、抗SS-A抗體 陽性(++)、抗U1-RNP/Sm抗體 陽性(+);
-
巨細胞病毒(CMV)DNA:1.009×102cps/mL;血清EBV-DNA:正常;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檢測:陰性。
-
腸鏡:進鏡至距肛門30cm處,所見結直腸黏膜充血腫脹,乙狀結腸多發深鑿樣潰瘍,直腸瀰漫性分布淺表潰瘍及糜爛,有膿性分泌物(圖1)。
圖1 入院腸鏡檢查結果
-
病理:(直腸)中度活動性慢性炎症,可見隱窩炎及隱窩膿腫,間質多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乙狀結腸)潰瘍形成,灶性可見大核細胞,結合免疫組化符合巨細胞病毒感染。
入院診斷:
UC(E2,初髮型,重度活動期,Mayo評分11分,CMV感染)
治療經過:
入院後,2021年6月1日予以維得利珠單抗300mg靜滴、更昔洛韋抗病毒、抗感染、調節腸道菌群、抗凝、營養支持等對症支持治療,治療後第3天症狀明顯改善,2021年6月4日複查結果如下(表1):
表1 初次治療前後各項指標對比
後患者於2021年6月21日、2021年7月16日、2021年9月7日接受維得利珠單抗300mg靜滴,治療後複查結果如下(表2):
表2 四次治療後各項指標對比
2021年9月8日複查腸鏡:進鏡至迴腸末端,迴腸末端黏膜光滑,回盲瓣開閉可,闌尾孔周圍黏膜光滑,整個大腸散在分布假息肉及白色潰瘍疤痕(圖2)。
圖2 治療後腸鏡檢查結果
經典案例二
患者,男,31歲,主訴「間斷腹瀉、粘液血便4年余」。
現病史:
患者於2017年11月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瀉,7-8次/天,水樣便與糊狀便交替出現,後出現粘液血便,伴里急後重及左下腹持續性刺痛,入我院完善相關檢查後,診斷為UC(E3,初髮型,中度),予以美沙拉嗪4g/d治療後症狀好轉出院,出院後規律予以美沙拉嗪治療,仍間斷出現腹瀉、粘液血便,為求治療於2021年5月11日入我院。
入院評估:
-
血常規:Hb 98g/L;
-
C反應蛋白(CRP):20.04mg/L;
-
血沉(ESR):56mm/hr;
-
其餘實驗室指標基本正常。
-
腸鏡:迴腸末端可見散在點片狀糜爛,可見直徑約0.3cm淺潰瘍,乙狀結腸及直腸可見散在分布片狀糜爛及淺表潰瘍(圖3)。
圖3 入院腸鏡檢查結果
入院診斷:
UC(E3,慢性復髮型,中度活動期,Mayo評分:10分)
診療經過:
2017年11月至2021年5月使用美沙拉嗪4g/d+美沙拉嗪栓劑+五味苦參膠囊,期間症狀反覆發作;
2021年5月11日、5月25日,6月25日接受維得利珠單抗 300mg 連續靜滴,治療後複查結果如下(表3):
表3 治療前後各項指標對比
2021年8月16日複查腸鏡(圖4):
圖4 治療後腸鏡檢查結果
案
例
總
結
案例一中的患者為重度UC合併CMV感染的初治型患者,病程僅1月余,常規抗感染、護腸、調節腸道菌群治療無效,採用維得利珠單抗治療後症狀快速得到控制,之後規律用藥維持治療取得了黏膜完全癒合的效果,且CMV複查結果為陰性。
案例二中的患者為中度UC的慢性復髮型患者,病程4年余,使用傳統方案治療可暫時取效,但療效不佳、症狀反覆,一直未得到黏膜癒合,升級維得利珠單抗治療,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後達到臨床緩解和完全黏膜癒合。
專家點評
王曉艷教授
UC是發病於結直腸的慢性進展性疾病,所有年齡段均可發生,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病率不斷上升[7]。目前,UC的內科治療手段包括使用氨基水楊酸、糖皮質激素、生物製劑等,但氨基水楊酸作用有限,糖皮質激素的安全性欠缺,生物製劑中TNF拮抗劑易使患者發生嚴重感染,這些治療方案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無法滿足UC管理目標中更注重黏膜癒合和疾病預後的需求[8]。因此,醫患雙方都需要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生物製劑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選擇之一,其中,維得利珠單抗於近些年被批准用於治療中重度UC。維得利珠單抗是一種針對整合素α4β7的單克隆抗體,能夠選擇性地阻止白細胞滲入胃腸黏膜下層,進而減弱腸道的炎性反應,緩解腹瀉、腹痛等臨床症狀,並在長期維持治療後起到促進黏膜癒合的作用,且不會明顯增加患嚴重全身機會性感染或其他常見併發症的風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9-10],是美國胃腸病學會(ACG)發布的《ACG臨床指南:成人潰瘍性結腸炎》中的首選和維持治療藥物[11]。
CMV是一種機會致病性病毒,其感染可導致各種症狀性疾病。UC患者由於常應用激素或免疫抑制治療、營養不良、腸黏膜屏障的免疫損傷等因素,有較高的CMV易感性[12]。案例一患者確診重度UC合併CMV感染。因此,選擇兼具療效和安全性的維得利珠單抗是更為穩妥的選擇。在予抗感染處理並加用維得利珠單抗治療4個療程,複查CMV及腸鏡結果。CMV轉為陰性。而腸鏡顯示黏膜癒合情況良好,Mayo內鏡評分由3分降至1分。驗證了維得利珠單抗在不影響全身免疫系統的同時,可為患者帶來臨床緩解和黏膜癒合的臨床獲益。
既往UC治療普遍採用傳統「升階梯」策略,在多次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不佳或無法耐受後才升級至生物製劑治療。這種「金字塔」式的藥物治療順序,對於具有明確高危因素或進展性疾病的患者,可能因無法達到黏膜癒合,而導致不可逆的腸道損傷,造成異型增生及癌變等不良結局[13]。2020年AGA發布的成人UC管理指南已逐步弱化了「升階梯」的概念,建議具有疾病進展高危因素的中重度UC患者,應儘早使用生物製劑改善臨床結局,不推薦在5-ASA失敗後逐步遞增使用[14]。
案例二患者為慢性復髮型中度UC患者,曾規律使用氨基水楊酸、中成藥但療效欠佳,UC症狀反覆發作,且病變廣泛。因此,儘早升級為生物製劑是能帶來更好預後的臨床決策。患者在接受3次維得利珠單抗治療後複查腸鏡Mayo評分由2分降至0分,達到臨床緩解和完全黏膜癒合。
綜上所述,無論對於首次發作的初治型患者還是反覆發作的慢性復髮型患者,維得利珠單抗治療成人UC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維持作用都不容小覷。確診UC後應個性化的考慮儘早使用生物製劑的可能性,儘快緩解臨床症狀,減輕病人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改善預後結局。
專家簡介
王曉艷教授
-
湘雅三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一級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超聲內鏡學組委員
-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大數據協作組副組長
-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學組委員
-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IBD學組委員
-
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委員會委員
-
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內鏡委員會常委
-
中國醫師協會胰腺病學專業委員會胰腺癌學組委員
-
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內鏡培訓基地主任
-
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內鏡培訓中心主任
-
湖南省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會長
-
湖南省醫學會超聲內鏡學組組長
-
湖南省消化內鏡微創診治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
主要從事膽胰疾病內鏡診治、消化系統炎症與腫瘤的基礎及臨床研究。
-
擅長EUS引導下微創診治技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全層切除技術、內鏡下隧道技術及ERCP等微創診治技術
-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發表SCI論文60餘篇
-
獲湖南省科技進步獎及教學獎4項,獲國家專利7項
參考文獻:
[1]Rubin DT,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9 ,114(3):384-413.
[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中國實用內科雜誌.2018,38(09):796-813.
[3]Macaluso FS, et al. Dig Liver Dis. 2022,54(4):440-451.
[4]Juliao-Baños F, et al. Rev Gastroenterol Mex (Engl Ed). 2022 ,87(3):342-361.
[5]Sandborn WJ,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20 Feb;158(3):562-572.e12.
[6]Raine T,et al. J Crohns Colitis. 2022,28;16(1):2-17.
[7]Fumery M, et al.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16:343–56.
[8]Feagan BG,et al. N Engl J Med. 2013,369(8):699-710.
[9]Colombel JF, et al. Gut. 2017,66(5):839-851.
[10]Arijs I,et al. Gut. 2018, 67(1):43-52.
[11]Rubin DT,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9,114(3):384-413.
[12]黃英,等.臨床消化病雜誌,2020,32(01):25-30.
[13]王曉蕾,等.中華炎性腸病雜誌.2020;04(01):67-70.
[14]Joseph D Feuerstein,et al.Gastroenterology.2020,158(5):1450-1461.
醫生站網頁版上線啦
👇👇👇
該信息僅作醫學和科研參考,不建議以任何與您所在國家所批准的處方信息不符的方式使用本產品,本材料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