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JACC發表了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發起的一項全球線上調查研究顯示,在接受調查的近6000名心臟科醫生中,28%自報有精神問題,包括心理困擾、精神障礙。

其中,21%的醫生存在精神困擾(包括焦慮、易怒、憤怒),3%有嚴重精神障礙,9%有其他精神障礙(包括創傷後應激障礙、恐慌症)。

有精神問題的女醫生比例明顯高於男醫生(34% vs. 26%),女醫生中各類精神問題的患病率均高於男醫生。

與男醫生相比,在過去12個月內考慮自殺的女醫生更多(3.8% vs. 2.3%)。

不同地區心臟科醫生中有精神問題者的比例存在差異,其中南美洲比例最高,為39.3%,亞洲最低,為20.1%。

在心臟科醫生中,容易出現精神問題的因素包括:情感騷擾(OR=2.81)、被歧視(OR=1.85)、離婚(OR=1.85)、年齡<55歲(OR=1.43)。

在自報有精神問題的心臟科醫生中,44%覺得工作環境不滿意,包括未受到重視、未被公平對待、未得到足夠的補償。

然而,在自報有精神問題的心臟科醫生中,84%的男醫生和78%的女醫生沒有報告他們的精神問題,分別僅有31%的男醫生和42%的女醫生尋求幫助。

至於為什麼不報告自己有精神問題,最大的障礙是缺乏隱私,其次是沒時間、尷尬、擔心對職業發展有不利影響。

述評專家認為,可以在3個環節實施干預。

首先,改善不良工作環境,減少工作場所歧視、騷擾、欺凌。

其次,應消除醫生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應以同情而不是責備的態度對待精神問題。對於確診精神問題的問題,應由心理健康專家治療。

第三,應成立正式的導師項目,為從職業生涯早期到中期過渡的心臟科醫生提供幫助,特別關注女醫生和那些家庭負擔重的醫生,因為這會導致職業倦怠和心理壓力增加。

述評專家表示,醫生在處理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時,培養了一種默默忍受的文化。在自己沉浸於對患者奉獻的同時,醫生得屈從於等級制度,這種制度毫無顧忌地利用醫生的精神氣質,同時又讓醫生習慣於回到自己孤獨的工作場所躲避,讓他們覺得「我瘋了」,而不是「這太瘋狂了」。

「但我們有理由抱有希望。孤立是致命的,而相互聯繫可以治癒。如果羞恥是孤立的語言,那麼擁抱脆弱和我們對歸屬感的集體需求(同時結束我們的沉默)將會克服羞恥感,讓我們加強聯繫,提高照護心血管病患者的意義。」

該研究為ACC於2019年發起的一項線上調查,全球共有5931名心臟科醫生參與,其中女醫生占22.6%,2/3年齡≥40歲,53.5%為白人。

來源:

[1]Prevalence and Professional Impact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Among Cardiologists. J Am Coll Cardiol, Dec 28, 2022.

[2]Andrew J. Sau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Among Cardiologists: Silent Suffering. J Am Coll Cardiol, Dec 28, 2022.

轉載: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