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聞客戶端12月27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2022年3月,煙臺毓璜頂醫院眼科醫生陳玲作為煙臺第六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長,接過援藏的接力棒,帶著四千五百多公里都擋不住的深沉愛意,跨越山海,奔赴西藏日喀則聶拉木縣這個海拔4000多米的邊境小城,開展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用心譜寫「魯藏一家親」的醫者情懷。

陳玲為患者做檢查

愛眼護眼,從孩子們抓起

強烈的陽光,聖潔的雪山,湛藍的天,雪域高原的天空是通透明亮的,但強光、紫外線、白雪都會對視力造成傷害。

「這裡的人們患眼病的特別多,一方面是高原強光、紫外線和雪長年刺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缺乏防治意識,藏區的很多白內障或其它眼疾患者由於觀念落後,久病不醫,在黑暗中度過數年才肯進行治療,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期,造成視力永久性損傷。」陳玲敏銳地發現,正確的護眼知識必須從孩子抓起,自己要為聶拉木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把縣裡小學生的視力進行一次全面摸排,早發現早治療;還要去校園宣講愛眼護眼知識,種下光明的種子。

說做就做。陳玲帶領援藏醫療隊的同事,在縣醫院的支持下,到波絨、門布、瑣作、亞來、乃龍五個鄉,開啟了聶拉木縣的第一次視力篩查。

「有的鄉海拔近5000米,對我們是巨大的挑戰。工作量也很大,我們三個人要完成1400多個孩子的視力篩查。因為沒有專業遮眼板,我們就靈機一動用紙杯代替了。」孩子們好奇又歡喜地排好隊,陳玲就在隊伍最前面,檢查視力,指揮著孩子用臨時找到的紙杯擋住眼睛後測量……

「活動歷時十幾天,我們總共篩查出了20餘名有視力問題的孩子,診治了部分斜弱視患兒。」她打開手機相冊找出當時活動拍下的照片,幾千張照片縮小後密密麻麻,放大來就看見孩子們清澈的雙眼、簇擁在陳玲身邊的羞澀笑臉、學校給學生免費提供的四菜一湯、道路兩旁統一晾曬的校服,還有路邊撐著頭「緩一緩」的陳玲、凌晨十一點半才回到的歇腳點、應急的氧氣瓶、「能救命」的速效救心丸和「必不可少」的安眠藥……「為藏區人民服務一直是我的夢想,如今,能得到藏族同胞的信任和託付,是我最大的幸福,其他困難都不值一提了。」陳玲說。

6月6日是全國「愛眼日」,陳玲先後到聶拉木鎮中心小學和聶拉木縣中學,為同學們進行愛眼、護眼健康知識講座。「走在縣城的街上,孩子們跑過來喊我『陳老師』,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視力篩查活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艱難,陳玲都一言帶過,「來西藏一趟,終於是圓夢了。」當被問到當初如何克服這些困難時,陳玲一笑而過,「讀研的時候,導師每年都會進藏舉行『光明行』活動,那時起,援藏就成了我的夢想。老師承諾會為我們篩查出有視力障礙的孩子免費做手術,等孩子們做完手術,我就放心了。」說這些的時候,她的眼神明媚而堅定。

陳玲在手術

果斷手術,為患者取出眼中異物

5月初,陳玲接診了一例外傷的病人,病人在焚燒垃圾的過程中出現爆炸,巨大的異物將眼球炸穿,從鄉里轉到陳玲所在的縣醫院。在醫院其他醫生表示需要送到拉薩救治的時候,陳玲綜合考慮之後認為病人的情況危急不適合轉院,建議在縣醫院緊急處理。

「從聶拉木到日喀則市需要走過漫長的盤山路,翻過三個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開車八小時左右,然後再坐火車到拉薩,這個路程可能需要一兩天時間,但是這個小伙子的傷口是完全敞開的,垃圾堆異物可能攜帶大量的細菌病毒,很容易發生感染,眼球恐怕會保不住,他還這麼年輕,我要盡全力幫助他。雖然縣醫院條件有限,但按照我們在內地的標準流程把東西取出來就能把眼球保住,我對自己的技術還是有把握的。」

靠著豐富的經驗和「靠譜兒」的技術,陳玲縫合傷口,取異物,一期注藥……患者的眼球保住了,縣醫院的醫護人員紛紛對她豎起了大拇指。「11月份鄉里的醫生反饋,這個患者術後恢復良好,還有手動視力,簡直就是個奇蹟!」陳玲在欣慰的同時,也透露著遺憾:「如果患者能來的再早一點兒,視力還可以恢復的更好。」

陳玲在查房

授之以漁 精湛醫術造血藏區

「我們援藏,並不是僅僅為藏區患者提供一年的治療服務,更重要的是要幫助醫院開展新的技術項目,提高規範化診療能力,讓醫院擁有自己的眼科團隊,即便我離開了,醫院也可以繼續開展新技術。」陳玲要做的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

但是,縣醫院的設備有限,人力也不足,並非所有技術都能夠得以實現,為此,她在日常診療和下鄉之餘,不斷研究學習,因地制宜,探索適合當地條件的診療方式和方案,並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醫生。

「7月,我接診了一位年僅35歲,患雙眼巨大翼狀胬肉的女性。當看到這位患者時,我自己也震驚了,這麼巨大的胬肉在我們日常生活里十分罕見,而且她還這麼年輕。」陳玲講述。「翼狀胬肉是眼科常見病和多發病,俗稱『魚肉』,是瞼裂部球結膜與角膜上一種贅生組織,侵犯角膜後日漸增大,甚至可覆蓋至瞳孔區而嚴重影響視力。可能與風塵、日光、煙霧等長期的慢性刺激有關,藏區紫外線強烈,遊牧區的居民常年戶外日曬,翼狀胬肉的發病率也很高。」

在以往,當地醫院一般採用胬肉單純切除術進行手術,這種手術方法操作較簡單,手術時間相對較短,但術後易復發。「分析這個患者的病情後,我們為她開展了翼狀胬肉切除聯合帶角膜緣幹細胞的結膜瓣移植術,雖然手術方法操作相對較複雜,並有一定難度,但手術效果較好,術後復發率相對較低,」陳玲坦言,「新技術能為藏區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體驗。」

盡最大努力將「造血式」幫扶落到實處,為縣醫院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這是陳玲此行的最重要目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回到煙臺後,聶拉木縣醫院眼科接到了一個病號,當地醫生發起遠程會診,陳玲和同事一起提供遠程的技術支持。「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聶拉木。」陳玲動情地說。

陳玲走進校園開展愛眼護眼科普活動

跨界醫生 「有『老家』的支持,我有信心!」

陳玲在藏期間的常規工作是在縣醫院出門診做手術,非常規的手術遇見了也接。

「因為駐院醫生不夠,一個耳朵里懷疑卡進金屬異物的小朋友來求診,問我能不能給看。我一個眼科大夫從沒看過耳朵的診,那我也得看啊,一旦不慎,尖銳的金屬可能劃傷孩子的鼓膜,進而影響聽力,孩子怎麼辦!」陳玲諮詢了毓璜頂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劉斐斐,然而,所需要的吸引器、耳內鏡等醫療設備,聶拉木縣醫院都沒有。「慶幸的是,經過影像判斷,進入耳道的不是金屬物質,很可能是鉛筆頂端的橡皮。」膽大心細的陳玲在劉斐斐醫生的遠程指導下,通過眼科顯微鏡,順利的從患者耳道取出了一塊已經破損的橡皮頭兒。「因為擔心還有破損的橡皮沒有取出,影響孩子聽力,我們又再三確認,影像觀察耳道內沒有任何異物後才放心的讓孩子離開。於是,我就這麼『成功跨界』了!」

「我還接診過一個火炮傷的邊防戰士,找我的時候整個左手被炸得皮開肉綻、血肉模糊,我當了一把外科大夫。清洗、上藥、縫合、包紮……我叮囑他回去以後,隔三差五拍照片給我看看傷情的恢復進展。」陳玲說,他的手痊癒後,由於整個疤痕貫穿手指,影響了手的正常功能,「我以為他能買到藥,就告訴他買祛疤藥塗。卻正好趕上了疫情,遲遲買不到藥。我就讓家裡人在內地買好,給我寄到縣城再給他。」

陳玲還接診過一位被蜈蚣咬傷後整個胳膊全腫了的牧民,陳玲打著電話,讓毓璜頂醫院皮膚科的醫生指導她給病人做處理。

「毓璜頂醫院始終是我堅強的後盾,在我需要技術支持的時候,給了我及時、有力的幫助。」讓陳玲感動的是,今年中秋節,醫務處和眼科的領導到家裡走訪,還視頻連線,直播了女兒在家裡練琴的畫面。「那一刻,除了感動,還有踏實,有醫院的全力支持,我在西藏工作更有底氣!」

患者康復後為陳玲(右一)團隊獻上哈達

2016年以來,煙臺毓璜頂醫院與西藏聶拉木縣人民醫院取得聯繫,通過派駐業務骨幹、遠程會診(培訓)、捐贈設備設施等方式,開始了「組團式」對口幫扶。六年來,煙臺毓璜頂醫院先後派出技術骨幹5批次30餘人駐點幫扶,涵蓋全科、內科、外科、婦產、口腔、影像、超聲、檢驗、護理等10餘個專業。圍繞縣醫院建設發展的薄弱環節,針對當地疾病譜特點,通過醫院對醫院、科室對科室、團隊對團隊的方式,從醫院管理、學科建設、技術提升、人才培養等方面同時發力,有效提升了縣醫院的服務能力。

「藏區真的需要我們,我也很珍惜這次機會。」為了這次援藏,陳玲闊別了剛上小學的女兒,「能為西藏同胞服務是我的光榮,我也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女兒愛和奉獻的意義。」陳玲坦言,自己能抓住這次「長期進藏支援」的機會,實現長期以來的「援藏夢」,非常幸運。她在朋友圈寫道,「我想,此生還是會深深的留戀那片土地,和那裡可愛的人兒們的!」

責任編輯:高涵

審校: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