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這是一項來自中國的10年隨訪研究

2022年9月19日-23日,一年一度的糖尿病學術盛宴——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於瑞典斯德哥爾摩隆重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們將在此分享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技術進步、臨床管理及教育培訓經驗。為了能讓這些前沿資訊「漂洋過海」來到您身邊,「醫學界」聯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團隊很榮幸為大家實時推送EASD大會的精彩亮點。

此次大會,來自中國學者Bo Chen等的研究「成年人植物性膳食指數與肥胖和代謝性疾病的關係」備受參會者們的關注。

什麼是植物性飲食?

在開始介紹研究之前,想問問大家,您了解什麼是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嗎?所有的植物性食材都是健康的嗎?

其實,植物性飲食就是以攝取植物性食材為主要飲食來源。它不僅能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三大營養素,還能提供大多數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具體來說,區別於動物性食品如動物脂肪、乳製品、雞蛋、魚、海鮮和肉,植物性食品指以植物的種子、果實或組織部分為原料,直接或加工以後為人類提供能量或物質來源的食品。

另外,植物性飲食也可區分為健康和相對不太健康的植物性食品(見表1)。

表1

其實,自古以來,除了部分少數民族外,中國人多以植物性飲食為主。而對於以肉類為主的歐美國家來說則不是如此。有研究發現,經常食用健康植物性食品對健康有益,並與慢性疾病的風險降低相關,但多數研究是在歐美國家中進行的,而在以植物性飲食為主的中國人群中尚未有研究。

這項隨訪了10年的中國研究說了些什麼?

圖1 研究截圖(發表於Frontiers in Nutrition

這項基於中國營養與健康調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的開放性隊列研究數據,是來自湖北襄陽的研究者們對11,580名受試者從2004-2006年隨訪至2009-2015年得來的。根據受試者所做的三個24小時膳食回顧,按照中國食品法典,分別計算出植物性飲食指數(plant-based diet indice,PDI)和健康植物性飲食指數(healthy plant-based diet indice,hPDI),並分別分析了PDI和hPDI與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T2D)和高血壓發生風險之間的關聯。

圖2 受試者入選流程圖

對這一大樣本人群10年隨訪的研究結果顯示,基線無超重/肥胖、高血壓和T2D的三個隊列中各有1270人(33.4%),1509人(31.6%)和720人(11.5%)在隨訪過程中發生了超重/肥胖、高血壓和T2D。

  • 較高的PDI與超重/肥胖、高血壓及T2D風險降低相關[HR(95%CI)分別為0.71(0.55–0.93),0.63(0.51–0.79)和0.79(0.72–0.87),P均<0.001]。


  • hPDI與超重/肥胖風險下降[HR 0.79(0.62–0.98),P=0.02]和T2D風險下降相關[HR 0.84,(0.75–0.93),P=0.001]。在年齡小於55歲的受試者中這一相關性更為明顯。

  • PDI和hPDI的ROC曲線具有良好的超重/肥胖、高血壓和T2D預測能力。

圖3 PDI與hPDI作為連續變量與超重/肥胖、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發生的風險比和95%置信區間(調整因素包括年齡、城市或農村居住、性別、總熱量攝入、教育程度、體力活動、吸菸、飲酒、基線血壓和BMI)。

圖4 PDI和hPDI的ROC曲線可預測超重/肥胖、高血壓和T2D。

研究給我們的啟示

我國學者在中國人群中進行的營養調查研究顯示,增加植物性飲食可減少超重/肥胖、高血壓與T2D的發生,在55歲以下較年輕的人群中更為顯著。這一結果與既往在其他國家和種族中的大部分研究相一致,即健康的植物性飲食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減少相關。

在當前全球化的趨勢下,越來越多中國人受到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更多地食用動物性食品,而深度加工的精製穀物、甜品和含糖飲料等相對不健康的植物性食品也在中國社會中廣泛流行,這些飲食方式對肥胖以及糖尿病等相關疾病均有不利的影響。

為了減少這些慢性代謝性疾病的發生,讓我們倡導回歸傳統的中國飲食文化,增加健康植物性食品的攝入。為了健康的身體,就從早餐增加一片全麥麵包或一碗雜糧飯開始吧!

本文作者

審核專家

更多腎病臨床知識哪裡看?

快來「醫生站」瞧一瞧👇

參考文獻:

[1]Bo Chen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lant-Based Diet Indices and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s in Chinese Adults: Longitudinal Analyses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DOI: 10.3389/2022.881901.

本文首發丨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本文作者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張瑞

審核專家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張秀英

責任編輯丨cindy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轉載請聯繫授權

-End-

投稿/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在審核通過時的準確可靠,但並不對已發表內容的適時性,以及所引用資料(如有)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諾和保證,亦不承擔因該些內容已過時、所引用資料可能的不準確或不完整等情況引起的任何責任。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者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