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消費者恐懼食品添加劑,其實絕大多數添加劑的毒性非常低。比如常用的防腐劑山梨酸鉀,其毒性就低於食鹽。在許可應用於食品之前,它們都要經過多種毒性實驗,證明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長期攝入不會帶來明顯的健康損害。

在數以千計的食品添加劑中,亞硝酸鹽(亞硝酸鈉或亞硝酸鉀)有較大的毒性。那為什麼要在加工肉等食品里添加它呢?

☆☆哪類食品離不開亞硝酸鈉

走進超市,培根、火腿、灌腸、臘肉、燻肉等各種加工肉製品包裝上的配料表,不乏亞硝酸鈉的身影。

看看這些肉製品的共同特點,內部顏色均勻呈現粉紅色或淡粉紅色。這就是亞硝酸鹽的第一個功勞——起到「發色」作用。牛肉、羊肉、豬肉及其內臟的紅色,來自於含有血紅素的肌紅蛋白。如果用少量亞硝酸鈉來醃漬肉類,亞硝酸鈉緩慢分解產生一氧化氮,與肉里肌紅蛋白中的血紅素進行結合,便會形成粉紅色。這種粉紅色的肌紅蛋白,即便在煮熟後也不會變成褐色,肉色因此就更好看了。同時,它還會使肉製品產生一種火腿的誘人風味。

第二個功勞就是亞硝酸鈉能預防肉製品產生肉毒素。原來,熟肉最受肉毒梭狀芽孢桿菌青睞。煮製時可以殺滅它,卻不能殺滅它產生的芽孢。細菌芽孢能耐受100℃高溫,潛伏在食物中,等溫度適宜時就會產生肉毒素,號稱「天下第一毒」,1克毒素足可殺死百萬條人命,毒性遠超氰化鉀和砒霜。

然而,肉毒素不耐高溫,100℃高溫下3分鐘就可毀滅。所以,平常吃烹調肉類菜餚不用擔心肉毒素。可有人吃加工肉製品不加熱,而是作為冷盤直接切開食用,這就給肉毒梭狀芽孢桿菌產毒留下了機會。由於這種菌屬於厭氧菌,即便食物表面看不出腐敗跡象,也沒變味,甚至有真空包裝,也可能被它攻陷。不過,亞硝酸鹽正好是它的克星,以直接抑制肉毒桿菌的生長

數百年前古人就知道用「硝」醃製肉類,更容易保存,且還能改善其顏色和風味。如鎮江餚肉、平遙牛肉等地方名產肉製品,都要添加亞硝酸鹽或硝酸鹽(也必須在肉里轉化成亞硝酸鹽才能發揮作用)來製作。

也就是說,在肉製品中添加亞硝酸鹽,是用一個小風險(亞硝酸鹽)來避免一個大風險(肉毒素)。通過嚴格限制添加數量,檢測殘留的亞硝酸鹽含量,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食品安全風險。按國家標準,多數加工肉製品的亞硝酸鹽殘留量需要控制在30克/千克以內,個別產品放寬到70克/千克。這個標準在全世界都是比較嚴格的。

☆☆添加亞硝酸鈉必須由專業人員操作

按我國相關法規,生鮮肉類和家庭食物中禁止加入亞硝酸鹽,只能由經過專業培訓的食品加工人員來使用。然而,一些烤肉店和餐館裡的肉,為了延長保質期、增加風味、改善顏色,也習慣加入亞硝酸鈉來醃製。為避免過量添加和誤用中毒的危險,我國已經禁止餐飲業者直接使用亞硝酸鈉(鉀),只能通過複合型食品添加劑來間接使用。

即便如此,加工肉製品中的微量亞硝酸鹽殘留,還是有可能與蛋白質分解出來的胺類物質結合成「亞硝基化合物」這類致癌物。這種致癌物對食道癌、胃癌和腸癌都有促進作用。按照我國食品安全標準,肉類製品中的N-二甲基亞硝胺殘留量不應超過3.0微克/公斤。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如果每天吃50克以上的加工肉製品,會增加癌症風險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不過,大家也無需過度恐懼加工肉製品。因為大部分人只是偶爾吃香腸、火腿、午餐肉等加工肉製品,平均到每天的量,通常會遠遠低於50克。相比而言,在吃各種熟肉製品時,預防肉毒素的危害才是第一要務。合理使用,用小害防大害,讓亞硝酸鹽幫助我們得到更安全更美味的肉類食物,這正是人類和食品添加劑和諧相處的一個經典案例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范志紅(作者系中國營養學會理事、註冊營養師、中國農業大學營養健康系教授)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吳瓊

審核:王飛

終審:尹傳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