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內科學》、《臨床中景方劑學》

今天這篇文章,我再和你聊聊,吃飯時頭汗過多的問題。

我跟你講,這個情況,我們還得考慮一個因素,這就是你素來有胃熱。

這一點,在當代人身上多見。

我給你講一張老醫案吧。

話說有這麼一個小男孩,當時是18歲。初診的時間,是1985年的8月份。

最近這半個月以來,他發現自己每到吃飯的時候,腦袋上就大汗淋漓。等到吃完飯,腦袋上就不出汗了。而且,這個汗,就出在腦袋上,身上其他部位沒有汗。


這個毛病,很快引起了家人的注意。一開始,大家還說,你這是吃得太快,太急了,慢點吃就好了。但後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小伙子吃得再慢,該出汗還出汗。

這個毛病,實在太影響心情了。所以到最後,這小伙子就有些厭食了。

這怎麼辦啊?家裡人就帶他看中醫。找的是誰呢?是當時河北遵化的一位杏林前輩,姓王。

刻診,見患者脈象弦滑,數而有力,舌頭髮紅,苔薄黃。細問得知,小伙子最近這段時間伴隨牙疼,牙齦腫,嘴裡頭總是有些苦,很乾,忍不住想喝涼水。動不動,他還會感覺胃裡頭有隱隱灼熱之感,不太舒服。

了解到這些以後,醫家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大黃、黃連、黃芩,生石膏,升麻,甘草,一共開2劑,每日一劑。

結果如何?患者兩劑用完,頭汗大大減少,其他症狀也明顯減輕。但是大便,比以前稀了不少。這時候,原方石膏去掉,大黃和黃連改為各9克,再投2劑。

這一回,患者吃完,諸證悉平,基本恢復正常了。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它最初刊載於1986年的《河北中醫》上。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個小伙子,他有胃熱。胃有熱邪,故而他覺得裡頭灼熱。舌紅苔薄黃,是明顯的熱象。熱邪傷陰所以患者口乾,想喝冷飲。胃經入齒。胃熱上攻,故而牙齦腫痛。

可見,他有胃熱無疑。

胃主受納。吃飯的時候,食物來到胃裡頭,加劇了胃熱。胃熱循著胃經上蒸於頭面。這時候,患者就一邊吃飯,一遍頭冒汗。等吃完飯了,胃熱不再被引動,患者的頭汗就消失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很明確,就得清胃熱。

這裡頭,石膏清胃熱,大黃、黃連、黃芩,輔助清熱。升麻,可以升散鬱火,對清胃熱也有好處。而且,它是陽明經引經藥,把藥性帶到頭面上,以改善病情。

當然,這麼用藥的代價,是患者的胃腸要承受苦寒之品的傷害。故而,患者複診的時候,提出便溏。這個時候,石膏去掉,大黃和黃連減量,繼續調養。

最終,患者諸證悉平。

這是一張將近40年前的老醫案了。它雖然很短小,但是非常生動地體現出,胃熱引發吃飯頭汗的證治規律和具體表現。咱們大傢伙可以好好借鑑體會一下。

其實,胃熱帶來的吃飯頭汗,還是很普遍的。我們現代人的飲食,以清淡為主的,不多了。長期的辛辣和肥厚飲食,難免會引起胃熱。這在一些青壯年身上,就很明顯。平時呢,容易牙疼,口乾,口苦,嘴巴里味道有點重。吃飯無肉不歡,無辣不歡。可是一吃上飯,好嗎,這就開始腦袋冒汗,大汗淋漓,有的人甚至順著鼻尖往下淌。

這個時候,我建議大家要注意飲食。你吃得清淡一點,辣的少吃,香的少吃,胃熱就少聚集一點。另外,問題確實嚴重,你要去中醫院看看,科學辨證,合理用藥。醫案里這個配伍,屬於大黃黃連瀉心湯的加減應用,很符合規律,也很精巧。但是,它只能作為參考,要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鑑,不可以盲目嘗試。這裡面的幾味藥,性味大苦大寒,非年輕壯盛之體,恐怕承受起來會有些困難。

當然,除了胃熱,頭汗現象也有其他的因素。記得去年九月份,文老師就寫過一篇文說,闡述了用參苓白朮散健脾益氣,來改善吃飯頭汗的問題。這裡的道理在於,脾胃氣虛,吃飯的時候由於消磨水谷,導致脾胃之氣更需。氣虛,則無法固攝津液,於是導致頭汗。

可見,不同的情況,要用不同的辦法對待。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