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密克戎變異株帶給脆弱人群的風險不容低估,血液腫瘤患者免疫力低,如何應對?

上海長海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王健民。受訪者 供圖

上海長海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中國康復醫學會血液病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健民指出,與普通人新冠病毒相比,血液腫瘤的病人可能發生肺炎甚至重症肺炎,更容易發展成重症甚至死亡,因此需特別注意。

在他看來,血液腫瘤等脆弱人群要加強自我保護,不聚集、勤洗手和戴口罩是最基本的。病情相對穩定的患者還是應接種疫苗。研究數據顯示,疫苗對這一人群有保護力,接種後發生重症率降低。

血液腫瘤患者不屬於可居家治療的低危人群,王健民表示,這一人群感染後應儘快就醫,早期獲得醫生的幫助對於正確地處理感染會有更好的作用。

血液腫瘤疾病主要包括三大類:一是公眾最熟悉的白血病;二是淋巴瘤;三是多發性骨髓瘤。血液腫瘤是血液中的細胞發生了惡變所產生的腫瘤,發生惡變的細胞主要是白細胞的一大類。

王健民介紹,中國白血病的發病率大約在十萬分之四到五之間,淋巴瘤大約在十萬分之五到六之間,骨髓瘤大概也在十萬分之四到五的範圍內。因此粗略估算,中國每年的新發血液腫瘤病人大概有十幾到二十萬。

面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衝擊,如何保護這一特殊群體?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對話王健民教授,他對血液腫瘤病人的應對措施給予專業分析和建議。

澎湃新聞:血液腫瘤患者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免疫力很脆弱?

王健民:血液腫瘤是血液中的細胞發生了惡變所產生的腫瘤,白細胞裡面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這些細胞都是我們身體裡最主要的抵抗外來病原體侵犯的成份,應該是非常重要的。淋巴細胞又分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大家都知道要打疫苗,疫苗會產生免疫力,免疫力從哪產生?就是T細胞和B淋巴細胞對打進來的疫苗或者感染了病毒和細菌以後會產生抗體,這些都是我們很重要的免疫力。

血液腫瘤病人為什麼很脆弱呢?因為病人正常的免疫反應已經不工作了,不僅僅不工作,反而起到了壞作用,到各個組織、各個器官里長,侵犯了那裡的組織器官,造成了其它的免疫能力的下降,這是血液腫瘤病人免疫脆弱的原因。

基本上所有的血液腫瘤病人都需要進行化療或者放療、免疫治療,特別是化療的治療方案都進一步抑制了身體殘留的正常免疫功能,像抗CD20的單克隆抗體類的免疫治療針對B淋巴細胞,又進一步降低了身體對外來病原體的反應,當然也包括對疫苗的反應,所以這個人群是免疫很脆弱的人群。

澎湃新聞:血液腫瘤患者感染新冠後風險如何,和普通人相比,重症率、病死率情況如何?

王健民:因為血液腫瘤患者都是免疫脆弱人群,在生病後的治療過程中發生感染是大概率的事情。新冠病毒被大家高度關注是因為它流行比較廣,但是在這個病毒出現之前,血液腫瘤病人也會經常感染其它病原體,各種細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後,也會因感染部位的不同,出現不同的症狀。

現在奧密克戎,很多人都在做科普,說是像流感一樣的症狀。但是血液腫瘤的病人因為免疫力低下,更可能發生肺炎甚至重症肺炎,需要吸氧甚至使用呼吸機,所以血液腫瘤的病人更容易發展成重症甚至死亡。

這個死亡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呢?在2021年初始病毒傳播時,國際上統計(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病人感染新冠後,死亡比例都達到30%多,甚至於40%、50%這樣的水平,這個比例是比較高的。現在奧密克戎的突變病毒株可能相對毒力、致病力比較低,但這是對正常人而言。

國際上文獻報導也可以看到,由於現在很多人都打了疫苗,治療的藥物也比前兩年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血液腫瘤的病人感染新冠病毒後的總體死亡率也在下降。最新的歐洲1500多例血液腫瘤病人的統計,感染奧密克戎在打疫苗情況下死亡率達到7.9%,這是統計的感染後30天的死亡率,和正常健康人群相比還是非常高的。所以奧密克戎對於免疫功能缺陷病人的危害還是要引起高度關注。

澎湃新聞:您和多位血液腫瘤專家共同制定了《成人血液病患者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中國專家共識》,血液腫瘤患者在接種疫苗方面有什麼重要事項嗎?保護力如何?沒有接種疫苗的人是否應儘快接種?

王健民:共識其實是去年年底開始啟動制定的,當時我們國內疫情總體可控的,因為社會面上流行不多,血液腫瘤病人被我們保護得更好,很多病人都在住院。但是我們感覺,由於當時還是有規模性爆發,所以這些病人還是需要保護,所以我們國內大概30多位知名血液病工作者一起討論制定了這個共識。

這個共識在制定、投稿的時候,奧密克戎還沒有在內地大規模地爆發。所以我們要更多地偏向於讓已經完成治療的血液腫瘤病人去接種疫苗,主要是鼓勵已經完全緩解三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病人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有兩個方面的考慮:1、有效性,能不能保護我們血液病人;2、安全性,血液病病人相對是比較脆弱的人群,有些人還在化療,可能存在發燒等情況,不一定適合接種疫苗,因為接種疫苗也有一點小概率的不良反應。

現在因為奧密克戎傳播範圍更廣,血液腫瘤病人被感染的機會顯然也比今年年初的時候更多,疫苗的安全性也有數據的支持,所以我們覺得接種範圍要擴大一些。我們正在抓緊討論更新「共識」,以在新的疫情形勢下為血液病患者感染防護提供更合理的指導意見。

疫苗對血液病病人有沒有保護作用呢?顯然還是有的。血液腫瘤患者對疫苗的反應可能比較低,不同的血液腫瘤患者對疫苗的反應率也不一樣,也就是說,血液腫瘤患者打了疫苗後,抗體會不會轉陽,會不會產生保護力,這個轉換率在不同的研究下,大概在百分之四五十到百分之七八十之間的水平,比健康人群是要差的,健康人群都在90%以上,所以就有一部分血液腫瘤患者可能不能產生抗體或不能產生有效的保護作用。

但是很多研究表明,跟沒有打疫苗的血液腫瘤患者相比較,打了疫苗的患者生存機會更高,發生重症的機會更少,所以疫苗顯然是有保護作用的,包括奧密克戎的變異株。最近有歐洲比較大規模的調查發現,打了疫苗的患者感染後30天的生存率在90%以上,沒打疫苗的患者就可能在80%左右,所以這也是有顯著不同的,因此打疫苗是對血液腫瘤病人有保護作用的。

澎湃新聞:如何看待「新十條」對血液腫瘤患者、高齡老年這些脆弱人群的影響?無症狀和輕型患者可居家治療,脆弱人群在家抗原自測陽性應該怎麼辦?

王健民:一個是關於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的問題,第二個是關於重點人群健康情況的摸底和分類管理的問題,我覺得「這十條」對於這類人群的關注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老年人感染新冠以後重症率和病死率比較高,尤其是沒有打疫苗的老年人群。在今年年初香港的數據中,上海今年3-6月份的數據也都有充分體現:特別是沒打疫苗的老年人受到損害的機會更大,所以這群人顯然是要得到特殊照顧,要提高老年人疫苗的接種率,目前各級政府都在積極推。我覺得這非常好,讓我們得到疫苗的保護。

香港的數據已經明顯地說明,80歲以上的人沒有打疫苗病死率14%多,打了一針變成7%,打了兩針變成3%,打了三針變成1%,打了四針以後只有零點幾的病死率,所以疫苗顯然有比較好的保護作用,對其它各個年齡組都有類似的反應。這還是需要加強宣傳的,讓我們各個人群知道疫苗的不良反應總體上還是比較低的,打了疫苗以後獲得保護的機會還是要明顯高於不良反應造成損害的機會的,我覺得這是一個科學的宣傳和科普的問題。

對於血液腫瘤的患者這類特殊人群,顯然因為他的免疫功能更低,基本上有些時候對病毒的免疫反應沒有,上呼吸道感染以後很快發展到下呼吸道變成肺炎和重症。所以這些人群第一個還是要加強自我保護,不要去聚集、洗手和戴口罩是最基本的,需要更注重自我保護。

第二是符合接種條件的要接種疫苗,病情相對穩定的還是要儘量接種疫苗,不管是滅活疫苗還是重組亞單位疫苗,也是獲得保護的機會明顯大於發生不良反應的機會。打疫苗是提供病原體的抗原讓人體產生免疫反應,讓身體產生抗體,是一種主動免疫。那直接提供抗體行不行?實際上是可以的,直接提供抗體就立即產生了保護作用,這也就是被動免疫。這種被動免疫的方法也會對血液腫瘤患者也比較有幫助。

第三是一旦發生了感染,在家裡測了抗原發現是陽性也不要很慌張,可以先做對症處理。因為我們血液腫瘤患者屬於有基礎病的患者,特別是年紀大的血液腫瘤的患者,一旦發燒,抗原測定是陽性,要通過社區上報,積極地獲得醫生的幫助。

要注意的是,血液腫瘤患者不是我們「新十條」裡面所說可以居家的人、可以自己處理的低危患者,他們總體上屬於比較高危的人群,早期獲得醫生的幫助對於正確地處理感染會有更好的保護作用。

澎湃新聞:醫療機構應如何優化對脆弱人群的保護,如何保障血液腫瘤、高齡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及時得到救治?

王健民:醫療機構是新冠防疫的前線,又是最後一道防線,一旦感染面比較廣了以後,我個人感覺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一定會承受更大的壓力。所以我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響應國家的政策,輕症患者能居家隔離、居家治療的患者就居家,可以適當減輕醫療機構的壓力。一旦發生了需要醫生、醫院幫助處理的情況,就及時去醫院。

醫療機構怎麼樣保護血液腫瘤患者,很大部分就是治療血液腫瘤的血液科醫生要在住院或者過去治療過的患者群體中適當做宣傳,讓他們知道如何防止感染,一旦感染了新冠以後大概怎麼處理,聯繫醫生獲得諮詢和幫助。

同時,新冠對於血液病患者來講是比較高危的病毒,顯然未來還是要儘量分區治療,陽性患者還是不要放在有血液腫瘤等脆弱人群的普通病區里治療,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