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蔻
近兩年關於醫護題材的電視劇很多,比如《外科風雲》、《急診科故事》、《促醒者》等。
從這些影視劇中,我們不難看到那些身患重病的場面,同時也在這些故事中看到了人性最本能的反應。
特別是住在ICU的病人家屬,他們心情複雜、態度不一。
ICU里的病人往往都是深度昏迷狀態,他們插著呼吸機和全身的管子,在用僅有的尊嚴和死神搏鬥。
無疑,他們是疼痛的,既有可能是絕望的,也有可能是麻木的。
一號病人:雷先生,45歲,建築工地工人
雷先生是在建築工地被工作的吊車砸中後背的,連帶頸部也同時受到了傷害,送往醫院時,情況十分危急,他屬於損傷級別較高的一類。
經過搶救,他住進了ICU,專人護士照顧不到十天,花費30多萬元,後期還需要在康復醫院長期護理,未來很迷惘。
雷先生剛開始搶救的時候,他的妻子還哭得撕心裂肺,不停地請求大夫治好她的丈夫。在經過十多天的催款和等待後,這個女人從傷心到失望,慢慢表露出放棄治療的意願。
可以說,在相濡以沫的情感和日益增加的後續經濟負擔來看,哪種選擇都會讓人痛苦。
那些不得不放棄ICU病屬的親人們,可能會因此愧疚後半生。
二號病人:付先生,34歲
付先生住到ICU是因為一起車禍,因為全身受傷面積較大,所以造成多器官及凝血功能衰竭。
即使搶救過後在病房裡受到最好的照顧,他的生命體徵還是在不斷惡化。
當病人家屬都認為付先生的生命不會再繼續時,他的傷口卻在某一天不再出血。也許是他自身的身體機制在保護他,讓他停止受到傷害。
好在,付先生家裡經濟狀況不錯,他的家人舉全家之力挽留他的生命。奇蹟的出現給了家屬無限的希望,最終付先生平安出院。
三號病人:孟女士,49歲
孟女士是因為突然休克被送進醫院搶救的,隨她一起到來的是她八十多歲的父母。
老兩口的身體顯然不太好,腿腳也不靈便,但未見其他家屬的身影。就這樣,交費及其他辦手續的事情,都由這位老父親代辦。
手術期間,老母親才告訴護士,這個女兒是他們的三女兒,老大也是女兒,不過前年就去世了。兒子是老二,怕老婆,很少回家看望他們。
這個三女兒有精神疾病,一直沒有結婚,和父母住在一起相互照顧。
後來孟女士住進了ICU,縱使父母的愛再深如大海,也無力支付女兒的高額住院費用。老夫妻除了絕望,沒有其他辦法。
最終,孟女士在沒有病癒的情況下出院,後續結果估計不會樂觀。
一個人究竟有多愛你,也許你躺在病床上才知道。是否愛惜身體,關係到未來的生活質量。
健康的時候,覺得啥都不是事。酒也拼命喝,煙也拼命抽。直到心臟要搭橋,煙就戒了。或是肝臟嚴重抗議,酒就戒了。
不躺到病床上,特別是那些「嚇人」的病床上時,微不足道的痛苦根本不會使人警醒。能認真反思自己生活習慣的人,必定是經歷了什麼刻骨銘心的「恐懼」。
教堂的祈禱多嗎?但多不過重症病房的聲音。人間太多的疾苦,在病魔面前軟弱無力。
醫院裡那些呻吟、那些嘆息、那些沉默、那些眼淚,終究是人性與經濟實力的一場較量。
你不能說放棄病人的家屬就是不愛他,愛是要付出代價的。
見過太多生死的醫護人員,最後也只能說:願疾病遠離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