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高尿酸及痛風趨勢白皮書》顯示,我國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數已達1.77億,痛風患者人數超過1400萬。高尿酸血症成為繼糖尿病、高血壓症、高脂血症後的「第四高」,也是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

但是人們對痛風及高尿酸血症的認識和防治經驗卻比較有限,今天我們通過6個誤區和10個好習慣,再次了解一下痛風!

什麼是痛風?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障礙所致的一組異質性慢性代謝性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症、反覆發作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慢性痛風石關節炎、尿酸性結石或腎病。通常人們口中的痛風,是指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的危害可小可大。少部分患者在痛風首次發作後,很長時間不會復發,甚至可能終生不會復發。但多數患者,尿酸不受控制的話,痛風會頻繁發作,甚至出現痛風石。嚴重的痛風石關節炎患者,可能面臨關節畸形甚至殘疾,高尿酸損傷腎臟,最終可能發展為尿毒症!因此,高尿酸與痛風的危害不容小覷!

關於痛風的6大誤區!

關於痛風的誤區很多,我們今天主要講容易導致患者延誤治療的6大誤區。

01 / 痛風不能喝啤酒,喝白酒沒事!

過去總認為,痛風患者不能喝啤酒,但白酒、黃酒卻很少有人提及。啤酒的酒精度數不高、嘌呤含量看似也不高,但其中的其他成分進入人體後,會合成大量嘌呤。而白酒等烈性酒,嘌呤含量雖然不高,但酒精度數高,大量的酒精攝入,既會增加尿酸生成,又會限制尿酸排泄。關於酒,準確的說法是啤酒和烈性酒都要限制攝入。

02 / 痛風忌口了,就不用吃藥!

痛風可分為三種類型:生成增多型、排泄減少型、混合型,排泄減少型最為常見,90%的痛風患者存在排泄減少的問題。控制飲食,能夠限制一部分尿酸生成,對於痛風防治來講,只控制飲食是不夠了,起碼就不能解決尿酸排泄障礙的問題!

03 / 痛風發作就吃止痛藥,不痛不用管!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僅僅是痛風的第二個階段。在急性關節炎期間,痛風的治療重點確實是消炎止痛,但不痛不代表高尿酸不存在了,如果不進行控尿酸、調代謝的治療,尿酸持續升高,痛風就會發展到慢性痛風石關節炎、痛風性腎病階段,治療難度更大。所以,發作就吃止痛藥,不痛就不管的做法,屬於拖延性治療,對患者不利!

04 / 痛風只是關節痛,沒有其他危害!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確實就是關節痛,而且還有自限性,一段時間後能夠恢復。但是,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僅僅是痛風的一種表現,長期尿酸高,還可能發展為慢性痛風石關節炎。而且,尿酸鹽結晶除了沉積在關節,還容易沉積在皮下、腎臟等部位,導致皮膚破潰、痛風性腎病。此外,高尿酸血症還是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痛風患者常伴發其他代謝性疾病!

05 / 老年人才會痛風,年輕人不用擔心!

以往認為,痛風主要發生在中老年男性身上,年輕人不用擔心。但如今,高尿酸血症及痛風也在不斷的年輕化,一項數據顯示,我國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患者中近六成人群是18~35歲的年輕人,不能再將痛風作為老年病對待!

06 / 降尿酸藥副作用大、吃了不能停,不要吃!

有些痛風患者就是不吃降尿酸藥,理由是降尿酸藥副作用大,而且吃了就不能停。現在大家常用的降尿酸藥,是經過臨床驗證的,規範使用副作用是可控的,不可靠的都已經被淘汰出一線。按正常劑量使用,並定期複診做好監測,一般不會出現太大的副作用。降尿酸藥並非不能停,如果患者把尿酸降到目標水平(300或360),長期保持住,代謝功能會得到一定的恢復,是可以逐漸嘗試減藥、停藥的。

痛風患者應養成的10個好習慣!

代謝類疾病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某種角度上說,防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生活管理大於治療,我們建議痛風患者養成以下10個好習慣。

  1. 限酒——主要限制啤酒和烈性酒;
  2. 減少高嘌呤食物攝入——尤其注意動物內臟、海鮮、濃肉湯等高嘌呤食物;
  3. 防止劇烈運動或突然受涼——無氧運動會導致尿酸生成增多並限制尿酸排泄,突然受涼部位溫度下降會加速尿酸鹽結晶沉積;
  4. 減少富含果糖飲料的攝入——如含糖碳酸可樂、加工果汁、加工奶茶等;
  5. 大量飲水——一般建議每日2000毫升以上,最好喝白開水。老年患者及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多喝水。
  6. 控制體重——肥胖是痛風的獨立危險因素,體重指數每升高1個單位,痛風的風險升高5%。
  7. 增加新鮮蔬菜的攝入——研究顯示,經常性食用新鮮蔬菜是痛風發病的保守因素,建議每日至少攝入新鮮蔬菜500g。
  8. 規律飲食和作息——飲食不規律的人比飲食規律的人,發生痛風/高尿酸血症的風險高1.6倍;作息不規律的人比作息規律的人,發生痛風/高尿酸血症的風險高1.6倍。
  9. 規律運動——每天堅持45分鐘左右的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有助於高尿酸和痛風的防治。
  10. 禁菸——研究顯示,經常吸菸者比偶爾吸菸者,痛風/高尿酸的風險高35%,偶爾吸菸者比不吸菸者,痛風/高尿酸的風險高35%,二手菸也計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