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協和醫院裡,有一些默默無聞的協和人,不在重要崗位,沒有高光時刻,全名都可能鮮為人知,但他們日復一日地服務著、耕耘著、奉獻著,同樣也是協和豐碑上不可磨滅的一部分。作為一名「資深」協和人,在這個思緒紛揚的深秋,郎景和院士提筆分享了住在他心中的那些可敬可愛、可圈可點的協和工友們——

著名婦產科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

主任醫師,教授

夜宵郭師傅

那時候,醫院實行住院醫師24小時值班制。夜間12點去吃夜宵,是個令人愉快的選擇:一者,一天的活兒算是完成了;二者,平時大家很少相見,在食堂碰面時可以分享有意思的病例、有趣的故事;三者,夜宵郭師傅手藝了得,令人垂涎。所以,夜宵更像是個party。

郭師傅黑且胖,是典型的大廚師形象。夜宵的主食主要是餛飩,還有荷包蛋、點心和小菜。郭師傅的餛飩,現包現煮,餡兒很香、皮兒很薄、湯很鮮。餡兒放在盤子裡,郭師傅用一根筷子挑到一個梯形的薄麵皮上,三個指頭一捏,一個漂亮的餛飩就成型了。我們經常吃完一碗後仍意猶未盡,「郭師傅,能再給幾個嗎?」郭師傅總是樂呵呵地答應:「好嘞!好好吃飯,好好當大夫!多好的醫院,多好的職業呀!」

他經常這麼囑咐我們,像父母一樣親切。

煎藥室的老肖

曾經,協和有個中藥煎藥室。只有一個人在煎藥室工作,就是老肖。去中藥店抓藥、運回來煎制、分裝、發放,都是老肖一個人操持。煎好後,他還要把藥送到患者床旁,看患者喝完藥才放心。然後是瓶瓶罐罐,洗洗涮涮,忙個不停。

每天早晨7點半,我們剛上班,老肖已經把中藥煎好了。到晚上6點,我們下班了,老肖還在忙碌。他像一枚釘子,牢牢地固定在煎藥室。他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整個協和機器運轉的重要組成,看成診治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肖老了,女兒接了他的班,繼續從事這份起早摸黑、辛苦忙碌的工作。他很高興地說:「我們是藥王的後代,註定要和中藥在一起。」

老肖是不是孫思遜的後代無從考證,但他的精神確實是藥王的傳承。如今,東門9樓早已經不是中醫煎藥室了,但仿佛還能夠聞到那股濃烈的中藥味兒,想起故人老肖……

19樓的看門人

19樓宿舍是我們住院醫師的家。我在318住了幾年,先後與蔣朱明、葉啟彬等同居一室。雖然是室友,但大家在不同的科室忙碌,很少見面,只在深夜一起休息。

19樓的門衛是兩位老工友,一位複姓諸葛,一位姓王,都非常認真負責,可愛可親。他們通常是黑夜白天兩班倒,也非常辛苦。

最辛苦的是晚上接到急診或病房電話後,他們需要到各個房間,叫醒值班醫生。他們總是輕手輕腳地走到門口,輕輕推開門,用黯淡的小手電找到我們,然後輕聲呼喚,「郎大夫,來急診了」。直到我們徹底醒過來了,他們才回去。有時候,一夜要看十幾個急診,門衛就要一次一次地跑到三層去叫我們,從來沒有不耐煩,從來都是輕輕地。

門衛師傅都是普通的工人,家裡有很多困難。老王的妻子精神不是很好,兒子也有智力障礙。有時候我們買些點心、食品和衣物,表達一點慰勞接濟之意。

掛號導引員老王

老協和的門診和住院部都在老樓西門。一層是門診掛號窗口,地方不大,掛號的隊伍通常要排到外面的迴廊和「圓丘」上。產科的病房就在掛號窗口的樓上,每天早晨7點,掛號導引員老王的聲音陪伴我們開啟新的一天。老王敬業,身體也好,我不記得他有休假和缺席的時候。

老王是地道的北京人,京腔京味。他的個子雖然不高,但是聲音洪亮,能傳得很遠。他從來不用擴音器,覺得太吵鬧。每天早上,他都會重複地宣講那一套患者須知,但從來不厭煩。他會告訴患者怎麼排隊、怎麼掛號,不要加塞兒、不要爭搶擁擠,身體不適或者年紀大的患者,可以找他幫忙。他還會介紹,樓下一層是急診室,出現發燒、肚子疼等緊急情況,請下樓就診。他也會提醒,內科和外科都在一層,診室不同,別走錯了。婦產科在南面,先生送太太看病只能到門口,裡面「男賓止步」。五官科門診在樓下,掛號後需要下樓就診。協和的樓梯很堅固,只是有點滑,要當心。他還說,林巧稚大夫的辦公室在三層,一輩子都是自己上下樓梯(他什麼都知道)。

老王態度和藹,解釋清楚,從不敷衍。雖然掛號的患者很多,但是秩序井然,幾乎沒有什麼噪雜吵鬧,只聽見老王鏗鏘有力的聲音。老王把導診工作幹得風生水起、趣味盎然,我甚至都想跟著他當幾天掛號導引員。有患者說,協和的掛號員老先生都這麼有精氣神兒,你就知道這裡的醫生護士該有多棒!

協和的醫師很辛苦,協和的醫師很快樂。我們有非常美味的夜宵食堂,非常負責的門衛師傅,非常周到的後勤保障。在這裡,什麼都可以得到很好地解決,我們只需一心一意地上好班,泡在病房裡即可。雖然在不同的崗位上,但協和醫師與協和工友們身上都有共同的協和元素、協和精神。正如協和這座醫學殿堂,需要璀璨的琉璃,需要翹楚的飛檐,也需要默默的青磚綠瓦。櫛風沐雨,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