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去醫院看病的有這麼一部分人,總是感覺心臟不舒服,難受。


可去醫院做了一大堆,什麼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彩超,CT,血管造影都做了,可就是找不到原因。

最後很有可能被醫生扣個焦慮抑鬱或者神經官能症的帽子。

很多人就奇怪了,現在醫學都這麼發達了,怎麼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要想弄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我們要知道關於心臟的檢查都是幹什麼用的。

心電圖 這個幾乎是最普遍的心臟檢查。心電圖主要作用是看心臟整體的生物電活動。通過生物電活動的變化推測出有沒有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而動態心電圖則是為了儘可能地發現問題,做了一次時間非常久的心電圖,因為很多心臟病就在犯病那一陣心電圖有異常,過後就恢復正常了。動態心電圖一般做24小時,也有做48小時的。一般來說測量的時間越長,越容易找到問題。

心臟彩超和CT 這兩項檢查主要是看心臟結構的,就是看看心臟長得有沒有問題,哪兒薄了,哪兒厚了,心臟大不大。除了看結構,彩超還能看心臟的功能,即心臟射血的能力。心臟的射血能力反應了心臟的功能,就好比兩個人可能身高、體重完全一致,但是肢體力量可能差別非常大。

心臟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主要是看看心臟相關聯的血管有沒有狹窄,狹窄到什麼程度。但是能看到血管也主要是一些相對大的血管,對於那些非常細小的微血管是無能無力的。


所以,不難看出,儘管現在心臟檢查手段非常多,但主要還是從大體、相對宏觀的層面檢查的。

目前之所以還檢查不到更微小的病變,原因在於人體細胞不僅數量多,而且非常小。

以心臟為例,心臟大概由上百億個細胞構成的。面對這麼多數量大,體積小的細胞,現代檢查技術根本做不到從細胞這個層面發現問題所在。

再舉個例子,有些癲癇患者,可能把所有先進的檢查都做了也發現不了具體原因,但是有些患者手術切下來的腦組織,通過特殊的染色方法,在顯微鏡下觀察,確實能觀察到腦細胞出現了問題。


但是我們又不能隨便就把人體組織切下來,尤其是心臟,放在顯微鏡下檢查。

不過相對好一點的是,這部分患者雖然查不到原因,但是通過一些藥物改善血液循環、營養心肌細胞等治療,有些不舒服的症狀能很大程度上緩解。

此外,適當地調整情緒,有些症狀也會好很多。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感謝大家的閱讀,也歡迎轉發給自己的親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