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汪丹

立冬節氣已過,初冬寒意初顯,與低溫環境密切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也進入了高發期。大家都知道,腦卒中是冬季最常見的疾病類型,且大約有七成患者會出現肢體癱瘓、認知障礙、吞咽困難等功能障礙。然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患者重視治療,卻往往會忽視治療後的康復。今天,我們請北京博愛醫院神經康復一科副主任醫師胡雪艷來說說腦卒中康復有多重要,以及如何正確康復。

(1)康復可有效降低致殘率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它包括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實質出血、腦室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兩大類,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點,且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寒冷季節發病率更高。

數據統計,大約有70%的腦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包括肢體癱瘓、語言交流困難、肢體麻木、認知障礙、吞咽困難、情緒障礙等,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也給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循證醫學證實,腦卒中康復是降低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

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如果進行積極的康復治療,大約有90%的人能恢復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一些患者還可以承擔較輕的工作。相反,不進行康復治療,只有6%的患者能夠恢復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

在醫學上,康復治療是指通過各種治療方法,將疾病所致功能障礙恢復到正常或最佳狀態。康復醫學是一門以消除和減輕人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通過對功能障礙的預防、診斷、評估、治療、訓練,改善和提高人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

大腦具有「可塑性」,腦功能在損傷後可以進行重組,而康復訓練能夠助力大腦功能重組。簡單來說,腦卒中康復的原理就是利用大腦的「可塑性」來進行功能恢復。無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的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病情得到控制之後,都應及早進行康復訓練。

(2)平穩後3個月內康復最佳

由於康復知識的普及度不夠,很多腦卒中患者往往在醫院度過急性期後就出院了,沒能接受正規系統的康復治療和指導。而正是因為不了解什麼是規範的康復治療,有一部分人認為,腦卒中患者宜臥床靜養不能動。但是,患者如果長時間臥床,會出現褥瘡、肌肉萎縮、骨質疏鬆、心肺功能減退、體位性低血壓、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關節攣縮等多種併發症,不僅不利於康復,還會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實際上,即便是大量腦出血、大面積腦梗死、嚴重偏癱合併嚴重肺部感染及昏迷患者,也可以進行康復治療。比如,早期進行偏癱的良肢位擺放、體位的被動變換、關節的被動活動等,可預防褥瘡,避免或減輕痙攣的發生,消除「廢用綜合徵」(指患者長時間臥床、活動量不足引起的繼發性障礙)出現的可能,為以後全面的功能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康復介入得越早,後期偏癱的機率就越小。一般情況下,腦卒中患者病情穩定後的3個月內屬於最佳康復期,病情穩定後的半年內屬於有效康復期。在這段時間進行康復,效果會更好。

(3)不僅僅是「動動胳膊拉拉腿」

有很多人把康復想得過於簡單:不外乎就是拔罐、按摩和動動胳膊、拉拉腿,或是努力練習行走等,甚至覺得腦卒中有後遺症是正常的,去做康復也沒多大用。這些誤解導致患者錯過了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機,阻礙了身體功能的恢復。

有的患者認識到康復訓練的重要性,於是刻苦訓練,但訓練方法不當,如用患側手反覆練習抓握,結果使患側上肢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手指張開困難,反而阻礙了手功能的恢復。臨床上,很多腦卒中患者都會出現的肩關節半脫位、肩關節疼痛、肩手綜合徵等問題,就是因為沒有按照康復醫師及治療師的要求做而導致的。

我們還遇到過不少這樣的情況:患者家屬或沒受過專門訓練的護理人員希望患者早日恢復運動功能,貿然對其患側肢體做過多的被動運動,結果造成患者軟組織損傷,甚至引起關節脫位和骨折。

大家要知道,現代康復治療涵蓋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心理治療、音樂治療、文體治療、康復護理、假肢矯形器治療、中國傳統康復治療等,其中物理治療的主要手段已從電療、熱療、光療,轉為理療和運動治療並重。康復訓練涉及人體運動學、解剖學的知識,還包含了複雜的神經生理學的內容,只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才能很好地完成。

(4)不要急於開展步行訓練

「越早下地走路,就能越快恢復走路」也是錯誤的觀點。我們曾在病房中看到腦卒中患者剛能下床,家屬就架著患者練習行走,這樣做非常危險,可能加速形成異常步態,導致髖、膝關節的損傷和異位骨化的產生,一旦出現這些異常,糾正起來相當困難。

從腦卒中運動機能的恢復來看,康復訓練不可急於求成。比如,偏癱患者在平衡、負重、下肢分離動作未完成時,不可過早進入步行訓練,以免造成「誤用綜合徵」(指不正確治療造成的人為症候群)。只有等到患腿有足夠的負重能力,最好能單獨支撐全身重量,有良好的站立平衡能力和主動屈髖、屈膝能力,才能進行步行訓練。

同理,訓練活動也不是越多越好。

有些腦卒中患者或家屬急於求成,使運動訓練量、次數及強度超過了患者實際能承受的負荷,導致「過用綜合徵」(指過度勞累及過度使用所造成的損傷症)。如把「能走多遠」當作衡量康復效果的標準,但由於患者的患側肢體力量薄弱,根本不足以支撐正常行走,使得自己必須靠儘量繃直患側下肢支撐身體重量,導致膝關節過度後伸,長此以往會嚴重磨損膝關節,導致骨關節炎。

所以,康復訓練雖然講究活動,但又不能隨便「動」,必須在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及康復護士等專業人員指導下,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由治療師按康復治療計劃進行訓練。具體到每一個動作的訓練,都不是隨意的,否則必定會引起不必要的損傷。

(5)家屬「包辦生活」反會拖後腿

腦卒中患者因為有功能障礙,完成一些日常生活活動有困難,所以需要家屬的幫助,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容易對關懷備至的家屬產生依賴心理。而另一方面,家屬希望患者早日康復,會竭盡全力照顧患者,如給本可自己吃飯的患者餵飯、不讓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其實,腦卒中患者大部分只有一側肢體癱瘓,另一側是正常肢體,經過簡單的訓練完全可以完成一些簡單的生活動作。從康復醫學的角度看,讓患者能夠生活自理是康復的主要目的之一。作為患者家屬,應和康復醫務人員一起引導、訓練、鼓勵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只會越練越強,若家屬全部包辦了,就等於拖延了患者儘快康復的腳步。

此外還需要提醒患者家屬的是,有些腦卒中患者吃飯喝水嗆咳,需給予重視。對於情形較輕的患者,放慢進食、飲水的速度的確可以避免嗆咳,但是對於嚴重嗆咳的患者,如果不儘早進行檢查和訓練,除了會因進食差導致營養不良外,還有可能因吞咽障礙導致誤吸或誤咽,從而引發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甚至導致窒息危及生命。

(6)肉毒素可緩解腦卒中後痙攣

很多人都知道肉毒素可用於美容除皺,但它還有另一個用處——大量臨床研究結果證實,肉毒素在腦卒中後肢體痙攣狀態的治療中療效明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腦卒中後約20%-40%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痙攣狀態,如不積極治療可導致疼痛、永久性高肌張力、關節攣縮畸形、繼發性肌肉萎縮、骨化性肌炎、睡眠障礙、褥瘡、姿勢異常等問題,還會加重運動功能障礙。

與傳統的肌肉鬆弛藥、神經系統用藥和物理療法相比,肉毒素在緩解肌肉痙攣方面有起效快、效果明顯、無痛苦、副作用小等優點。患者一般在注射肉毒素後2-10天即可見效,藥效可持續3-6個月,以後可根據需要重複注射。具體來說,肉毒素可以緩解痙攣狀態、緩解疼痛、增加肢體活動範圍、增加離床運動和獨立活動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肉毒素對肌肉痙攣的改善效果較好,但肉毒素緩解痙攣的作用是暫時的,期望依靠它就能恢復到正常狀態是不切實際的。肉毒素雖然不能長時間消除痙攣,但是給康復運動創造了治療時間窗。為了獲得更持久的效果,注射肉毒素後的持續康復治療仍然十分重要,這樣才能使腦卒中後的肢體功能真正得到穩定改善。

總之,康復治療屬於「慢病慢治」,不可能只做一兩次康復治療就能馬上見效,只有保持耐心,通過科學、持久的康復訓練量的積累,才會顯現出質的改變。

【延伸閱讀】

腦卒中發病的8個信號

腦卒中是中國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從就醫指征上來說,若患者突然出現以下任一症狀時應考慮腦卒中的可能:

  1. 一側肢體(伴或不伴面部)無力或麻木;
  2. 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 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
  4. 雙眼向一側凝視;
  5. 單眼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
  6. 眩暈伴嘔吐;
  7. 既往少見的嚴重頭痛、嘔吐;
  8. 意識障礙或抽搐。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