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汗,《內經》名曰「寢汗」,多從表陽虛立論。仲景始名「盜汗」。其病機傷寒則責 之邪熱盛,雜病則責之機體虛。隋代巢元方認為是陽虛;宋代錢仲陽認為屬肌肉虛;金代成 無己認為傷寒盜汗為邪在半表半里,雜病盜汗屬陽屬虛;元代李東垣、朱丹溪則認為盜汗有 陽虛也有陰虛;到了明代虞天民的《醫學正傳》裡,才有明確的「自汗者,動則為甚,屬陽 虛,衛氣之所司也;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止,屬陰虛,榮血之所主也」之說, 但其後有不少醫家對此持有異議。

如王肯堂說:「予每察雜病之盜

汗,有冷有熱」;張景岳 說:「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然則陰陽有異, 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陰或陽,自可見矣。蓋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爍陰,陰 虛可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知斯二者,則汗出直要無餘義,而治 之之法,亦可得其綱領矣」。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中用正氣湯(炒知母、黃柏、甘草) 治陰火盛的盜汗,龍膽散(龍膽草、防風)治療肝熱的盜汗皆非屬陰虛。

《醫方集散》當歸 六黃湯方解說:「凡傷風、傷濕、中暑、風溫、柔痙、氣虛、血虛、脾虛、胃熱、亡陽、痰 飲、驚怖、勞役、房室、癰瘍、產褥等證,皆能令人出汗」。這都說明,用陰虛來概括盜汗 的病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當歸六黃湯出自李東垣《蘭室密藏》自汗門。組成為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 芩、黃連等量,黃芪加倍。方後說明只有「治盜汗之聖藥也」七個字。探討立方意旨,就應 從李東垣的學術思想談起。李東垣是金元四大家補土派的代表,論治最重脾胃元氣,他的學 術觀點是「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氣虛可以導致陰火盛,火盛又可導致陽衰。衛 屬陽,陽衰則衛虛,瞑目時,所虛之衛行於陰分,更無力護表,因而腠理開;此時行於里之 衛陽,卻贊助陰火,蒸騰津血,故津液瀉於腠理而為汗。寤而目張,其行於陰之陽,復散於 表,則汗止。用李東垣的學術觀點來分析當歸六黃湯證的病機,應該是衛陽不足,火盛陰傷。


再看藥物組成,黃芪益氣固表,用量最大,是為君藥;黃芩、黃連、黃柏性寒味苦,瀉陰火、 清內熱,為臣藥;火熱不僅耗氣,亦傷陰血,選溫性的當歸、熟地,既可養陰生血,又不會 過於寒涼而妨害氣,故為佐藥;生地不但育陰,而且又能涼血清熱,可歸入使藥。如此共同 完成益氣固表,瀉火養陰的作用。 腎為元陰元陽之所居,主五液,腎虛則精液失於閉藏;肺主皮毛,與衛氣相通,肺氣虛 則腠理疏泄而衛不固;心之液為汗,內熱蒸騰陰血則心液外出。

當歸六黃湯組方用意不離對 肺、腎、心三髒的調理。黃芪補肺,熟地補腎,當歸、生地補心養血;黃芪清肺熱,黃柏泄 腎火,黃連、生地清火涼血。三補三瀉,寒溫並用,配合周密而巧妙,無怪為後世醫家王肯 堂、李中梓、徐靈胎所推崇,並公認為治療盜汗的基本方。


當歸六黃湯用藥既有苦寒,又有甘溫,從整個方子的組成來看,偏於寒涼,所以用於盜 汗證,應以火旺熱盛者為宜。李中梓說:「六黃湯唯火實氣強者宜之。」張景岳亦說:「陽 證自汗或盜汗者,但察其脈證有火,或夜熱煩渴,或便熱喜冷之類,皆陽盛陰虛也,宜當歸 六黃湯為第一。」因此當歸六黃湯的適應證應是:盜汗發熱,面赤心煩,小便黃赤,舌紅有 苔,脈洪數。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當歸六黃湯證的病機應是衛陽不足,火旺陰傷。臨床應用以盜汗 發熱,舌紅有苔,脈洪數為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