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 記者 孫淑玉
慢性腎臟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慢性進展性疾病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及糖尿病、高血壓等患病率的增加,我國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明顯增加。由於其預後不良及終末期(也被稱為尿毒症期)治療成本巨大,慢性腎臟病已經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煙臺毓璜頂醫院腎內科醫生楊麗娜介紹說,早期發現並確診的患者,給予早期干預治療後能延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可以節約醫療資源。但由於這類患者多無明顯症狀,致使早期發現相對困難。尿蛋白作為各種腎臟病常見臨床表現之一,在腎臟病中常比其他臨床症狀出現早,可早期識別慢性腎臟病患者。
楊麗娜
什麼是蛋白尿?
健康人尿中蛋白質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於150mg,尿常規蛋白定性檢查時,呈陰性反應。當尿中蛋白質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規檢查尿蛋白定性試驗為陽性,或每日尿蛋白定量超過150mg或尿蛋白/肌酐大於200mg/g稱為蛋白尿。
蛋白尿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楊麗娜介紹說,產生蛋白尿的原因很多,主要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
無器質性病變,常見於以下兩種情況。
功能性蛋白尿:可見於精神緊張、嚴重受寒或受熱、長途行軍、強體力勞動、充血性心衰、進食高蛋白飲食後所致的一過性蛋白尿,多見於青少年,定性試驗尿蛋白多不超過(+),24小時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過0.5克~1克。原因去除後蛋白尿迅速消失。
體位性蛋白尿:常見於青春發育期青少年,清晨尿液無尿蛋白,起床活動後逐漸出現蛋白尿,長時間站立、行走或加強脊柱前凸姿勢時,尿蛋白含量增多,平臥休息1小時後尿蛋白含量減少或消失,一般蛋白質排泄量小於1g/d。
病理性蛋白尿:
腎小球性蛋白尿: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蛋白尿。由於腎小球濾過膜因炎症、免疫、代謝等因素損傷後濾過膜孔徑增大、斷裂和(或)靜電屏障作用減弱,血漿蛋白質特別是白蛋白濾出,超出近端腎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若腎小球損害較重,球蛋白及其他大相對分子質量蛋白排泄也可增加。
腎小管性蛋白尿:它指腎小管在受到感染、中毒損傷或繼發於腎小球疾病時,因重吸收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現的以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蛋白為主的蛋白尿。
溢出性蛋白尿:因血中小分子量蛋白異常增多,經腎小球濾過,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異常增多的蛋白有游離血紅蛋白、肌紅蛋白、溶菌酶、輕鏈蛋白等,常見於多發性骨髓瘤、溶血、橫紋肌溶解等。
楊麗娜(右四)在查房。
蛋白尿會造成哪些後果?
蛋白尿不僅僅是腎臟病進行性發展過程中的表現,也是腎功能進展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蛋白尿能夠通過一系列不同的機制加速腎臟病的進展。強有力的證據顯示,蛋白尿與腎小管間質纖維化以及進行性腎功能喪失密切相關,降低尿蛋白可有效延緩腎功能進展。
蛋白尿患者有什麼表現?
早期少量蛋白尿患者常無任何症狀,患者可有輕度乏力、疲倦、腰部酸脹不適,很容易被忽略,大多數患者則是通過體檢查尿常規發現蛋白尿。隨著蛋白尿增多,患者可發現尿中泡沫明顯增多,不易消散,嚴重者可伴有水腫,尿量減少等情況。如為其他疾病引起蛋白尿,可有原發病的表現,如狼瘡患者可有皮疹、脫髮等表現,骨髓瘤患者可有骨痛、貧血等表現。
蛋白尿患者日常飲食中需要注意什麼?
蛋白尿患者的日常飲食需根據蛋白尿多少及腎功能情況來調整。一般來說腎功正常的少量蛋白尿患者正常蛋白飲食即可。對於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大於3.5g/d)患者,給予0.8-1.0g/(kg.d)的優質蛋白飲食,同時因大量蛋白尿常伴有高脂血症,需低脂飲食,伴有水腫時應低鹽飲食(小於3g/d)。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患者從尿中丟失大量蛋白,但由於高蛋白飲食會加重腎臟負擔,目前一般不主張應用。對於已出現腎功能不全的蛋白尿患者,應限制蛋白和磷的攝入量,應採用優質低蛋白飲食<0.6g/(kg.d)。飲食方面說起來比較抽象,蛋白尿患者一旦住院,就會有專門的護士護理,必要時還會請營養科專家指導患者飲食。
楊麗娜(右二)與同事討論患者病情。
總之,由於蛋白尿的原因多種多樣,除原發性腎臟疾病外,部分全身性疾病如腫瘤、免疫病等均可出現蛋白尿,而不同原因引起的蛋白尿治療上也相差很大,需針對每個患者定製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因此發現蛋白尿後早期診斷及鑑別診斷至關重要,一般患者在發現尿常規中尿蛋白陽性後,就應到腎內科專科門診進一步檢查,明確蛋白尿原因後,再由腎臟病專科醫生幫助患者制訂綜合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