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患膽結石症的概率要比男性高四倍;女性患消化不良比男性高;男性相較女性更容易罹患高血壓和糖尿病……
醫學界已經發現不少疾病的發病率男女有別,且症狀表現和對藥物的反應及療效也是迥然不同,性別差異性醫療自然順勢而生。
腦垂體瘤,同中有異
腦垂體是人體內分泌的總司令,它坐鎮於大腦正中、雙眼後方,根據下丘腦傳遞來的各種信號決定各種類型的「促激素」的產量高低,一旦得病,表現出來的症狀,男女差異頗大。
60%的垂體瘤患者具有性功能障礙,男性往往表現為陽痿、陰毛稀少等第二性徵退化,多數因為瘤體長大壓迫視神經,視力減弱才就診,此時很多病人其實已經有平均三四年的性功能下降史了。而對於女性來說,引起醫生關注她們的垂體情況的突出症狀,經常是長期不孕。垂體瘤可導致催乳素水平過高,同時伴有雌激素減少,引發系列的內分泌失調。因此,對於婚後長期不孕的女性,或者是由於不明原因停經三個月以上,同時伴有乳房泌乳、視力下降、頭痛等症狀時,醫生往往建議進行相關檢查以排除垂體瘤。
抑鬱障礙,影響不一
男女在抑鬱症患病率上的分水嶺出現在13歲。13歲之前,男孩比女孩更易得這種病,隨著身體的發育趨於成熟,女性的發病率開始逐步提高,到了育齡階段更是「登峰造極」。而女性到絕經期之後,男女的抑鬱症發病率差別就不再那麼明顯。
引起女性抑鬱障礙的因素,與女性所擔任的社會角色及相應的文化影響密切相關。「我結婚了,於是每次找工作面試都被詢問:有孩子了嗎?當我回答說還沒有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很可能得不到這個工作。」這是不少女性的體會。事實上,即使有工作的女性,也會面臨家庭和工作的雙重責任和壓力。此外,當情緒低落的時候,男性會選擇爬山和打羽毛球之類的體育活動來釋放自己的情緒,而女性則喜歡在家裡反覆思考問題的關鍵所在。不過,這些分析包括一些旁人及自我的口頭安慰,並不是應付抑鬱情緒的有效方法。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家蘇珊·享客塞瑪認為,女人的生理機制使她們更容易患得患失,放大生活中的負面因素。無獨有偶,國內一項研究表明,女性重度抑鬱症患者腦脊液中5-羥色胺(大腦內部一重要神經遞質)的含量明顯高於男性,因此情緒對女性的影響更大。
通常在青春期中期,女性抑鬱障礙發病率明顯增加,這可能跟性激素水平密切相關。腎上腺皮質激素系統的分泌和調控,也與年紀和性別有關。而這個關鍵因素,很好地解釋了為何絕經後的女性和男性之間發病率差異不大。
自身免疫,靶點有異
多發性硬化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男女比例是1:2~3,系統性紅斑狼瘡性別的差異更大,男女比例達到1:9。
男女之間免疫應答的程度是有差異性的,女性對於免疫應答表現得更為強烈,會產生更多的抗體,提高細胞的免疫應答能力。從動物實驗來看,雌性鼠比雄性鼠可產生更多的抗體和活性T細胞,體外實驗亦證實,在雌激素存在的情況下,各種細胞免疫因子的分泌可以顯著增加,而在雄激素存在的條件下,則分泌量降低。
男女之間顯著不同的體內環境是這類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性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女性在懷孕的9個月期間,雌激素和孕酮的水平顯著增加,產後伴隨著雌激素和孕酮的水平下降,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症狀可得到緩解,而對紅斑狼瘡患者而言,這種激素環境反而促進了該病的免疫應答,使得抗體產量增加,有可能使疾病惡化。
可見性別差異無所不在。1998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確定了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六大研究方向,其中之一便是「性別與自身免疫病」,更在近期拓展到了「監視人類所有疾病性別異同的研究」。
服藥治療,考慮性別
基於疾病發病率及症狀上的種種差異,醫學專家將目光轉移到治療領域上的男女差異,他們觀察到了一些很有趣的現象。
女性的心臟對藥物往往更為敏感。根據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在排卵期和黃體期,安替比林通過肝臟代謝的速度要快於男性,曾有一些女性因此而死亡。
這種藥物代謝的性別差異一部分可能與激素有關,而其他起作用的因素可能還包括飲食、體重、抽菸、飲酒、年齡等。絕經期前的婦女對很多藥物代謝速度都比男性要快,如治療哮喘的藥物茶鹼、紅黴素、苯妥英鈉等。
就一些常規心血管治療用藥來說,也存在著性別的差異性,阿司匹林對男性來說被證實可以幫助預防心臟病,卻不可以預防中風;而對於女性則可以預防中風,但不能降低心臟病的發生率。阿托伐他汀是用來降低膽固醇的藥物,以減少心臟病和中風的危險,然而相關研究表明,它並不能有效保護女性的心血管。地高辛可增加心臟收縮,但是女性服用的效果往往弱於男性。而在降壓藥的選擇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對男性有效,而女性則往往對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更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