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上下樓梯、彎腰時,膝、肩、腰等部位作痛,按摩、熱敷……用了很多辦法仍無法根除疼痛,反而隨著年紀增加更嚴重,甚至影響正常身體活動。

這很可能是患上了一種常見且會致殘的疾病,骨關節炎。

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劃出骨關節炎的高危人群,並給出防治方法。

受訪專家

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學系資深教授、骨科主任醫師 林 進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藥事部藥師 周 萍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生 林劍浩

這種關節「老毛病」會致殘

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退變性疾病之一,起病年齡多數在40~60歲之間,可累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好發於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比如脊柱(頸椎和腰椎)、手、髖、膝、足,病情往往伴隨年齡增長而加重。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曹光磊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膝關節和骨關節炎列為和心腦血管疾病具有同樣危害的健康殺手之一。

當人腿腳不靈活時,尤其是老年人,摔傷、摔倒的概率比正常人高3~4倍,當關節不好的同時又摔倒,很可能會發生髖部、手部的骨折等等。

易患病因素/高危人群

年齡:骨關節屬於消耗品,40歲以上人群尤其要注意。

65歲以上膝痛人群超50%為骨關節炎患者,75歲以上膝痛人群患病率超80%。

遺傳:多基因遺傳。

肥胖:體重增加導致膝關節受力不均,關節過度負重。

性別:圍絕經期女性多發。

畸形:如膝內、外翻致關節受力不均。

職業:重體力勞動者、職業運動員等。

臨床表現

1. 關節疼痛骨關節炎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發生率為36.8%~60.7%。

  • 鈍痛、沉重感、酸脹感,活動不適。
  • 各個關節都可能出現,膝、髖和指間關節最常見。
  • 進展順序一般為先下樓時關節痛,到上樓時關節痛,再到走平路關節痛,最後靜息狀態下關節都會痛。休息、氣候溫暖時症狀有所緩解,活動、氣候寒冷潮濕時症狀加重。

2. 活動受限主要表現為膝關節僵硬。

  • 晨起僵硬感明顯,但時間小於半小時,活動後可緩解。
  • 關節活動度減少,如自己主動屈伸膝關節。
  • 關節不穩,常出現「打軟腿」現象。
  • 關節絞鎖,晚期關節活動受限加重,最終導致殘疾。

3. 骨摩擦音/感骨頭髮出「咔嚓」聲,就像車沒上油的感覺。

4. 腫脹畸形包括硬性腫脹和軟性腫脹,前者有骨質增生、骨贅形成等。

  • 軟性腫脹有軟組織增生、關節積液、滑膜肥厚等,但要注意抽關節液要少做,否則有增加感染的機會,處理不好症狀可能會更嚴重。

5. 肌力下降關節疼痛、活動下降導致關節周圍肌肉廢用性萎縮,關節無力。

防治骨關節炎有2個關鍵點

骨關節炎的發病危險中生活方式是最為重要且可控的因素之一,尤其以下2個習慣,有助於減少發病風險,延緩疾病進展。

1控制體重

有數據表明,肥胖女性膝骨關節炎發病率是正常體重女性的4倍。減肥超過5%的體重才會對髖 、膝關節炎產生有益影響。

由於骨關節炎會引起運動能力受限,減肥的有效途徑就是控制進食量。

2避冷、避風

關節部位儘可能避免吹風,不要光膀、露膝。行駛電瓶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會讓膝關節著風,尤其對已發病過的關節傷害更大,宜少用或不用。

藥物治療是骨關節炎疼痛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於嚴重的骨關節炎患者,用藥物進行保守治療效果欠佳,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目前,外科手術主要包括修復性治療(關節清理術、軟骨修復術、截骨術等)和重建治療(關節置換術)。

一份骨關節炎患者的運動處方

除了骨關節炎急性期、關節腫脹的患者需要限制活動外,骨關節炎患者應適當運動,防止肌肉萎縮、延緩關節退變,重點推薦兩種鍛鍊方法。

勾腳抬腿鍛鍊

抬起下肢勾腳尖,蹬腳後跟,儘量將膝關節繃直(臥位時腳後跟距離床面約10~20厘米即可,坐位時大腿稍離開座椅即可);堅持5~10秒鐘,收腿放鬆。

一般5~20個動作為一組,每天視具體情況可完成5~10組。

步行

有助於維持關節軟骨細胞的營養供應,鍛鍊關節肌肉力量和協調性,防止骨質疏鬆。推薦五步走路模式:

慢走熱身(3~5分鐘)

邊走邊活動肩膀,抬前臂高過頭部。

拉伸運動(3~4分鐘)

拉伸腿和身體有助於防止疼痛、肌肉拉傷和其他損傷。左半身和右半身要同時做拉伸運動。保持拉伸姿勢20~30秒。

逐漸加速(5~30分鐘或以上)

初學者先走10分鐘,其中快步走3~5分鐘。如果已經走路超過10分鐘,則相應延長快步走的時間。

降低速度(3~5分鐘)

走路的結尾,逐漸降低速度,直到心率回歸正常水平。

拉伸運動(4~5分鐘)

重複之前做的拉伸運動,每個環節做30~45秒,均勻呼吸。

除了散步,也可進行騎車、游泳、跳舞等中低強度運動。

提醒:無論什麼運動,都要充分熱身,控制強度和總量,具體以不引起關節不適為限。

出現關節疼痛不適,應停下休息,半小時能緩解則可繼續,否則建議停止運動或降低強度。

運動後通過休息,次日肌肉關節疼痛基本可緩解,則運動量可以接受,否則應降低強度。

中老年患者若有合併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出現胸悶胸痛、心慌氣短等症狀時應停止運動。▲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