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中國傳統將寒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寒露時節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度,皮膚處於寒冷交替,起居不慎,容易感受寒邪,這段時間養生要重視這3件事。
重視足部保養
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這一時節應當重視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推薦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這樣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足部氣血流動,除了減少下肢酸痛、緩解疲勞外,還可改善人體氣血,增強免疫力。
中醫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起止點,與全身所有臟腑經絡均有密切關係,用熱水泡腳,能調整臟腑功能、增強體質。泡腳需注意以下幾點:①水溫應當保持在42度左右,水溫過高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②水量以沒過腳踝部為好;③時間以30分鐘左右為宜。
重視脾胃保健
秋季食慾驟增,要防止飲食過量。常言道:「秋季進補,冬令打虎」,但進補時要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對於脾胃虛弱的人群進補太多或暴飲暴食,會損傷脾胃,「脾胃傷則百病生」。建議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可適當將進補的食材改用湯水或藥膳來進補。
此外,深秋乾燥,中醫認為燥邪損傷人體津液,多與肺、脾水液代謝功能失司有關,而脾為肺之母,此時食用一些健脾益胃的藥物或食物能有助於肺清氣肅降,生津潤燥,緩解燥邪對人體的影響。比如柿子,有清熱潤肺、補虛止咳等功效,還有芝麻,有強健脾胃的功效。
與此同時,寒露作為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的節氣,預示著天氣將由涼爽走向寒冷,隨著自然界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臟腑攝入的營養物質也更容易被吸收和蓄藏,所以寒露的養生重點是「收」——要抓住這個「厲兵秣馬」的好時機,用適宜的「收養」之道,給身體以滋補。
▶ 推薦膳食
石斛太子參燉湯
材料:石斛10克,太子參10克,豬腱肉300克。
做法:各物洗淨,石斛、太子參稍浸泡,豬腱肉切塊,一同放入燉盅,加入清水1000毫升, 隔水燉1.5-2小時,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湯品中石斛性味甘微寒,滋陰補虛、益胃固筋;太子參健脾益氣,養陰生津。和豬腱肉燉湯不僅味道鮮美還能滋陰潤燥、補中氣、健脾胃,為寒露時節養生佳品。
注意:體寒之人不宜多食。
重視3個保健小技巧
1. 沐浴
秋季經常沐浴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可使肺與皮毛氣血相通,從而達到潤肺、養肺的目的。一般秋季洗浴的水溫可在20~30℃,時間以20分鐘左右為宜。
2.摩鼻
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至有熱感後,沿鼻樑、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然後按摩鼻翼外緣的中點迎香穴20次。
對冷空氣過敏的人在秋季容易出現鼻塞、流涕,經常按摩鼻部可緩解症狀。
3.引導養生
「托掌觀天」指的是兩掌向上托舉,同時抬頭、目視蒼穹,可以導引體內真氣上達於人身之「天」,進而化為「甘露」潤澤身心,與天地之氣同感。能夠有效地拔伸脊柱及胸腹,調暢身心。
特約審稿:陳斌
副主任醫師,就職於昆明市中醫醫院,畢業於成都中醫藥大學,獲碩士(七年制)學位。師承雲南省名譽名中醫陸家龍教授,從事中醫外感熱病和肺系疾病的診治及科研工作10餘年,現任雲南省醫師協會急診分會委員。先後四次獲雲南省科技進步、昆明市衛生成果獎。參編《基層常見內科急危重症中西醫結合診治精要》《中風病臨床實用康復技術》兩部。擔任雲南中醫藥大學兼職講師,主講中醫急症學,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擅長:四季感冒、不明發熱、過敏性鼻炎、急慢性支氣管炎、化膿性扁桃體炎、肺炎、慢阻肺、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