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護士,人們腦海中首先會浮現出頭戴護士帽、溫婉親切的女性形象,這個職業過去一度被默認為是女性的「專利」。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同樣心思細膩、動手能力強的「男白衣天使」也在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長沙市第一醫院神經外科護士周志偉就是其中一位。
神經外科,也叫腦外科,專門接收有腦部疾病的患者。這在業界被認為是最辛苦的科室之一。來到這裡的基本都是危急重症患者,需要開顱手術的更比比皆是。神經外科的護理工作需要更加地仔細和人性化。
工作4年,從學校進入真正的「戰場」,見證了許多患者從昏迷到甦醒,25歲的周志偉對「護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過所學的知識幫助需要的人,這份滿足感是什麼都比不了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卻值得我去堅持和堅守。」
工作給他帶來快樂和滿足
腦部,是整個人體結構最複雜的部位。神經外科的患者,大多是一些腦部受創傷的病人。比如腦部長了腫瘤,需要動手術;或因發生車禍,患者腦部出血;還有因為外傷導致患者腦部有傷口等。
腦部受傷,患者就會出現很多症狀,比如神志不清、說不出話、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等。
而神經外科的重症監護室,便是接收一些嚴重或隨時會發生危險的腦疾患者。所以,在神外和腦出血、小腦出血,或者腦挫傷的病人打交道,周志偉每天的工作很繁忙,也很瑣碎。他需要執行醫囑,給病人吸痰、記錄生命體徵、用藥等;也需要執行護囑,測量體溫、口腔護理等。
除此以外,「快、准、穩」三個字也充斥在周志偉的工作中。「由於神外的患者病情相對危急,從急診到入院,然後再到做手術,都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術前準備。」這樣的強度,對四年前的周志偉來說,是從未接觸過的情況,「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半年時間才逐漸適應。」
談到從事的這份護理工作,周志偉說,「雖然不能否認它的強度,但我也能從工作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去年12月至今年6月,周志偉主動申請進入長沙市第一醫院北院,這也是省市兩級新冠肺炎的定點收治醫院。除了護理新冠病人,消殺這類的「重活」也被他主動承擔了下來,「背在身上的消毒液和設備加在一起大約五十斤,當然不能讓護士姐姐們去做。」
「不管是抗疫還是救治病人的過程中,我可能只貢獻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力量,但當我回憶起來這份付出,還是覺得很值得。」周志偉說。
工作見聞給他帶來成長
備皮在神經外科,主要是剃頭,這是每一個進行腦部手術患者術前必需的項目。
周志偉見過很多一邊剃頭一邊流淚的女孩,也「哄騙」過一些不願配合的小朋友。安撫這些患者順利地完成術前準備也是一個大難題。
周志偉回憶,他經手年紀最小的患者只有6歲,是一個叫麗麗的小女孩(化名)。麗麗在玩蹺蹺板時不小心摔了下來,後腦勺著地。檢查後發現顱內出血,需要手術,結果卡在了剃頭髮這個環節。
「小朋友當時看見剃刀就哇哇大哭,撲在媽媽懷裡不願意出來。」周志偉見狀,拿著手機搜索了一些童話故事,坐在麗麗身邊念起來,還和她一起看動畫片,分散注意力。「還好這些『手段』的效果很好,小朋友的情緒穩定下來後順利完成了術前準備,進入了手術室,後期的康復也很好。」「還有一個患者也讓我記憶深刻。」那是一個年輕的女老師,婚禮前因為外傷導致腦出血,病情非常嚴重。她的未婚夫工作之餘,所有的時間都陪護在病床旁。從昏迷到清醒,從一側的肢體偏癱再到完全康復,經歷了3個星期。
順利完婚後,夫妻倆特意來到醫院給大家送上喜糖以示感謝。年輕的周志偉對這樣的愛情也有著幾分憧憬,「這大概就是愛情最美的樣子。」
作為醫護工作者,最願意見到的莫過於患者康復出院。但總有一些事與願違的時刻,不得不去面對生離死別。
「從學生到護士的轉變,是角色適應的過程,在敬畏生命的職業過程中,不斷前行和成長。」周志偉說,作為醫護人員,深知醫療不是魔法,總有竭盡全力仍然無法扭轉結局的時候。「但是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生命不可重來,一條鮮活的生命背後往往關乎著一個家庭的幸福。」
作為95後的年輕護士,周志偉認為自己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醫學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將繼續努力提升業務水平。」
「通過所學的知識幫助需要的人,這份滿足感是什麼都比不了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卻值得我去堅持和堅守。」周志偉說。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攝影記者謝長貴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新聞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