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息肉嗎?息肉有不同的類型,如炎症性和腺瘤性,炎症性和炎症有關係消除後一般能夠消失,但是腺瘤性不會自行消失,有時還可能有癌變傾向。

現在的醫療設備非常完善了,很多人的體檢意識也提高了,所以在去醫院體檢的時候,有些人會發現腸道中長了息肉。

面對腸息肉不同的人可能應對的辦法是不一樣的,那麼查出腸息肉之後到底應該怎麼辦呢?其實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

01

腸道有息肉,身體可能會有3種症狀

1、便血、黏液便

腸道中長了息肉之後,受到息肉的刺激,腸道黏液會增多,容易導致大便出血,有時還會帶有腸道黏液的症狀,但是出血量一般不多。

2、腹瀉

腸道長了息肉之後,腸道的蠕動速度會變快,對水分的吸收能力會減弱,大便會變稀,排便次數會變多,出現腹瀉的症狀。

3、腹痛

腸道長了息肉之後,左下腹或者右下腹會隱隱作痛,但是一般能夠忍受。

出現上面這三種症狀要儘快去醫院檢查,若確診為需要切除的腸息肉,要聽從醫生的專業建議,不要抱有僥倖心理。

02

為啥腸道容易長息肉?醫生總結:多半與這幾個因素有關

長期便秘、腹瀉

受到飲食和生活習慣差等方面的影響,有可能會出現頻繁便秘和腹瀉的問題,排便異常後,腸道黏膜頻繁受到刺激,容易誘發腸息肉,息肉的出現也是在提醒大家要儘早調理腸道健康了。

飲食不節制

經常保持高脂和高蛋白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導致人體當中的腸道黏膜受損,刺激腸道之後容易誘發腸息肉。經常吃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飲食不節制也會導致頻繁腹瀉,這種情況還可能誘發腸道病變。

遺傳

腸息肉的形成和基因突變以及遺傳因素有密切的關係,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後代子女,在遺傳機會上男女是平等的。

炎症刺激

若直腸黏膜長期受到炎症的刺激,黏膜炎症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癒合後疤痕會逐漸收縮,然後形成息肉狀。

年齡不斷增長

相比於年輕人,老年人腸道內長息肉的風險會更高,比如50歲後的人出現腸息肉的風險,大約是20%到百分之50,七十歲之後,大約有一半的老人都可能出現腸息肉。

提前了解這些長息肉的誘因,能夠儘早發掘腸道病變,儘快採取有效措施治療,所以大家不要大意了。

03

腸息肉手術切除後,仍需防復發

發現腸息肉之後,醫生會根據病理性質決定是否需要切除,良性的息肉長大後也會有腺瘤化的可能,所以還是切除為好。

腸息肉切除之後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息肉的復發率較高,腸道內仍然有可能長出新的息肉,而且因為腸腔彎曲的構造更容易形成視野死角,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很容易造成息肉漏診,所以息肉切除後要定期做腸鏡。

一般來說,每年都需要做一次腸鏡複查,如果2~3年之內沒有復發,可以每3~5年複查一次,有家族史的患者要每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驗血等檢查。

對於息肉高危患者來說,平時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紅肉以及辛辣醃製的食品,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