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胃脹難受,大便也不是特別的規律,好不容易上廁所,開頭是乾的,後面是稀的。

醫案經過:

該女子46歲,早在2年前就經常出現上腹部不適,脹痛。

後來,越來越嚴重,胃部,胸部,腹部,背部,就感覺有氣「憋在哪」,怎麼都排不出去。

也正是因為氣聚在一起,該女子總是噯氣,上廁所時大便也是先干後稀,黏黏糊糊的,肚子裡總能聽到響聲。

西藥吃了不少,但效果也不見好,於是就決定轉投中醫。

刻診,脈弦,舌質微紅,舌面有裂紋,不愛喝水一喝水就脹肚子

病情分析:

從症狀上來看,該女子屬於「肝脾不調」。

記得剛開始學中醫診斷的時候,老師教過我們「大便先干後稀,是脾虛;時干時稀,是肝鬱」

其實,經過經驗豐富了,也就知道這句話不是很準確,但是,適用於絕大部分的人,也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你看,該女子噯氣,食不下咽,腹部腸鳴,加上大便先干後稀,就是典型的脾虛之症。

脾虛,不能運化,所以後半截稀啊。

又因脾虛,大腸傳導不順暢,所以前半截大便干啊。

另外,該女子舌質紅,有裂紋,腹部脹痛,背部脹痛,說明「肝鬱氣滯」,並且,氣滯已經化熱。

此時,應該怎麼辦?

當然是做到「行氣疏肝,健脾益氣,滋陰清熱」。

開方調理:

麥芽,茯苓,萊菔子,枳殼,佛手,柴胡,綠萼梅,橘皮,甘草,百合,桔梗,檳榔,烏藥,橘葉。水煎服,每日1劑。

該女子服用後,症狀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複診時,在原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經過月余的調理諸證悉平

後每隔一日1劑,用於鞏固。

解方分析:

百合滋陰,改善陰虛之症;

麥芽疏肝,和胃;

柴胡,枳殼推動氣機在體內流動;

佛手,檳榔,桔梗,橘葉疏肝理氣;

橘皮,綠萼梅理氣和胃;

茯苓健脾益氣。

用藥的思路可以說非常簡單,主要就是疏肝理氣,和胃健脾。

醫案總結:

胃脹,胸悶,噯氣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遇到此類現象,可以多考慮為「肝脾不和」,主要就是調和肝脾。

但,也有一些情況比較例外,比如腎陽虛弱,就需要另當別論了。

總之,當在生活中遇到消化道的問題,我們只要牢記肝脾二字,只要調和了肝脾,就能得到有效地解決。

當然,非專業人士應該在中醫師的辨證下進行用藥,切不可自行用藥。

好了,我是@消化科王主任,您身邊的消化科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