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比大熊貓都稀有的動物,2013年全國只剩100隻,但人們卻從未意識到,這就是中國土豬。
看到這個說法,你可能會覺得詫異,中國土豬都成「熊貓豬」了,那我們平時吃的豬都是哪裡來的?
其實,中國目前的豬肉,主要來源於外種豬或者外種豬的雜交豬,也就是「洋豬」。這些「洋豬」又主要包括三種,那就是英國的大白豬、丹麥的長白豬和美國的杜洛克豬。中國吃豬肉,為什麼不首先選擇本土的土豬,而要費勁巴拉從外國進口、還要雜交呢?
英國的大白豬,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主導瘦肉型豬種,飼料轉化率和屠宰率都很高,也不會水土不服,每到一個新地方,大白豬都能很好地適應過來,並迅速進入長肉行列;丹麥的長白豬,是國際上最優秀的醃肉型豬種;而美國的杜洛克豬則更強悍,生長快、飼料轉化率高、抗逆性還強,這對於豬養殖戶來說,簡直就是理想豬種,因此這三種洋豬一引進,就迅速占據了我國豬肉的大半江山。
那咱中國的土豬,不好嗎?
中國土豬這個概念,就和田園貓、田園犬的概念一樣,不是某個品種的稱呼,而是泛稱,代表中國所有土豬。其中,成華豬被譽為「四川回鍋肉標配」,一度是中國引以為傲的豬種,但是現在,中國土豬似乎已經脫離了時代,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了。
就以成華豬來說,最大的特點是脂肪含量高,能夠達到3.5%,而普通的洋豬肌肉中的脂肪含量僅有1%。從外表上看,成華豬肉無疑是非常好看的,擺出來能看到所謂的「大理石紋樣」,但是口感就沒那麼好了。脂肪含量高意味著油膩,但是現在的人都講究健康,少油、少鹽、少糖,即便是在吃肉的時候,也要選擇蛋白質含量更高些的瘦肉,這意味著成華豬只能被市場淘汰。
2013年5月的一個統計顯示,成華豬只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而同時期全國大熊貓的數量,都有1864隻呢,所以說土豬是比大熊貓還珍稀的生物,並不誇張。這也是所有中國土豬的宿命。中國特有的土豬品種有88種,其中85%的數量已經急劇下降,甚至31個品種已經瀕臨滅絕,4種已經滅絕。
當然,喜歡吃肥肉的也有大把,光憑「脂肪含量太高」這個理由,並不足以讓中國土豬成為「熊貓豬」,更致命的是,中國土豬的生長速度太慢太慢,和洋豬相比,非常不夠看。
中國土豬一般來說,日增重大約在400克,飼料轉化率相當一般,吃上6斤豬飼料,才能長一斤肉;而對比洋豬,基本上吃2-3斤飼料,就能長一斤肉,而且長得還不全是肥肉,是更受歡迎的瘦肉。這對比高下立見,如果你是一個農民,同樣獲得一斤豬肉,養土豬,要比養洋豬付出至少兩倍的成本,而這豬肉價格並無太大差別,你會選哪個呢?
在飼養的角度和消費的角度,中國土豬都在逐漸被淘汰,或許現在的我們,再也吃不到小時候紅燒肉的味道了,因為土豬都要沒了。
那麼,是洋豬的入侵,導致了土豬的瀕臨滅絕嗎?也很難說,與其說是入侵,不如說是一種選擇性的淘汰,土豬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正在逐漸消失。
但是我國本土的豬類滅絕,無論如何都算不上一件好事,消費者的需求滿足了,但是有一天出去,我國的豬肉代表全是洋豬,這能合理嗎?往大了說,保護中國本土的土豬,能夠擴大現有豬種的基因庫,還能保留品種多樣性,對環境、地球來說,都是好消息。
好在現在國務院也已經根據土豬的資源分布情況,開始對原產我國的珍稀豬種進行保護。不過,每年花費大量稅款保護這些豬,並不是上上策,最好的策略,還是讓土豬在市場上另闢蹊徑,獲得一定的市場占有率,這樣,才能發揮土豬的價值。現在成華豬正在與洋豬雜交,數量也從2013年的100頭,恢復到了2017年的2萬頭,算是一個好的轉變。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土豬也能重振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