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塑料無處不見

早餐用塑膠袋裝熱包子



午餐用透明塑料盒子裝外賣



下午茶用塑料杯子裝奶茶



用完我們隨手就扔掉了

但有沒有想過

可能我們每天都在吃塑料?


世界自然基金會2019年發布報告

人均每周約攝入5克塑料

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

這種被攝入體內的塑料主要是「微塑料」



塑料進入人體

聽著就很不妙

「微塑料」是什麼?

它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




微塑料一般是指粒徑<5毫米的塑料纖維。注意了,是單位「毫米」,不是微米納米。


微塑料的主要來源有兩種: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


  • 初生微塑料設計生產出來<5毫米的塑料,如牙膏中的塑料微珠。




  • 次生微塑料:大塊的塑料廢棄物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分裂或降解形成的微小顆粒。簡單說就是,大家用的塑料製品,自然分解後,成了微塑料。


目前已知的最小微塑料,粒徑在1微米以下,小到可以穿過細胞膜!讓你,實打實地和塑料融為一體。






現在,叫外賣和喝瓶裝水幾乎是我們每天都做的事情。而這些一次性餐盒、塑料瓶子、塑料包裝,不僅僅包裝著食物,還有滿滿的微塑料。


有一項美國的研究在9個不同國家的19個地點,購買了11個品牌的瓶裝水,結果發現93%的瓶裝水中都檢測出了塑料微粒的污染,並且污染水平是自來水中的2倍


瓶裝水中的塑料微粒


並且,這些塑料製品在食品中釋放的不僅僅只有微塑料,還有一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有研究團隊在2022年發現,一個全新的塑料水瓶會遷移近500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到水中,其中就包含了許多種增塑劑、漂白劑。



所以你媽不讓你吃外賣,真的很有先見之明。


更可怕的是,我們平時吃的蔬菜、海鮮也不能倖免。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在2019年,就對比過6種葉菜在水培條件下對於塑化劑的吸收累積情況。研究發現,微塑料會在蔬菜根部累積




而在自然環境中,這些塑化劑一般是廢棄的塑料薄膜、玩具、個人護理用品釋放出來的。


同樣的,海洋中的各類生物,都會在攝入營養的過程中將微塑料當作吞食,繼而在身體中蓄積。當我們在食用這些海洋生物時,就會間接將這些塑料顆粒轉移到自己的體內。



如果你覺得

既然微塑料這麼常見

好像也沒啥危害啊?何必在意

那就錯了

實際上它就像PM2.5一樣

對人的影響是溫水煮青蛙式的

往往在我們忽視的時候

對健康造成影響


1. 消化道損傷

微塑料會對生物的消化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影響體內酶的活性。



2. 引起炎症反應

微塑料已經在實驗室中被證明可以引起炎症反應和細胞損傷。


3. 破壞免疫系統


4. 擾亂內分泌系統

塑料中所含的一些化學物質會擾亂人體內分泌系統,甚至與癌症、糖尿病、生殖障礙等疾病有關,還會造成胎兒及兒童神經系統損傷。


這樣看來,微塑料也有不能小覷的危害,那是不是塑料製品都不能用了?


也不完全是。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職業病科副主任醫師張雁林表示,微塑料不在毒物名單目錄裡面。我們接觸到的微塑料如果是長期累積且量比較大才可能會有不良反應。如果它在一定範圍內,是相對安全的。




1. 學會分辨塑料製品種類


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常用於礦泉水瓶、飲料瓶。這種材料不耐高溫,加熱易釋放出大量微塑料及其它有害的物質。



LDPE(低密度聚乙烯)

常見於保鮮膜、塑膠袋。溫度超過110°℃時會熔化、分解。所以食物在放進微波爐加熱之前應取下保鮮膜。



PP(聚丙烯)

常用於外賣餐盒、奶瓶。這種材質是食品級的,耐熱性、耐腐蝕性強。



PS(聚苯乙烯)

用於一次性泡沫飯盒。不耐高溫和酸鹼性強的物質,所以不能把一次性快餐盒放進微波爐中加熱。



PC(聚碳酸酯)

常用來製造水壺、少部分奶瓶。超市用作贈品的太空杯、運動水杯很多都是用這類塑料材質製作的。此類塑料容器可能會殘留有毒的雙酚A,溫度越高,雙酚A釋放得越多、越快。因此不能用PC瓶裝熱水。



2.用其它材質的容器代替塑料製品

比如水杯可以改用玻璃杯。




來源:科普中國、生命時報、健康時報、39健康網

編輯:珠海市場監管團隊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台,我們將24小時內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