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通訊員 鍾萱

國際放射學期刊《Radiology》在線發表的相關研究。 中山醫院 供圖

9月5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獲悉,近日,國際頂級放射學期刊《Rad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山醫院放射科曾蒙蘇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Time-of-Flight Intracranial MRA at 3 T versus 5 T versus 7 T: Visualization of Distal Small Cerebral Arteries」。

該研究發現,5.0T腦動脈TOF-MRA在圖像質量和腦動脈遠端分支及側支小動脈的呈現上與7.0T效果近乎相當,而顯著優於常規3.0T成像。

中山醫院介紹,腦血管病變是腦卒中的主要原因,由於其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而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和健康管理的焦點。篩查方便、診斷準確及精確鑑別是腦血管病變臨床管理的重要方向。

基於3.0T的時間飛躍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of‑flight MR angiography,TOF‑MRA)能夠清晰顯示腦血管結構,目前是臨床一線的無創腦血管成像技術。但其抑制背景組織信號不佳,對大血管遠端分支和細小穿支動脈的評估無法滿足臨床需求。儘管超高場強7.0T的TOF‑MRA技術可以解決這一短板,但場強的提升使得B1場的不均一性和受試者的生理不適感有所增加。是否有一個超高場MR在滿足高信噪比的同時又不會增大B1不均一性、增強受試者不適感?專家認為,5.0T MR可能是一個解決該問題的合適選擇。

本研究採用前瞻性、完全區組設計,並獲得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准(倫理號2021-073R2),將每位入組受試者在48小時內分別進行3.0T、5.0T和7.0T三種不同場強但相同掃描參數條件的顱內血管TOF-MRA檢查,所獲圖像由兩名放射科醫生進行評分,同時採用血管自動分割軟體進行定量分析(包括腦血管的總長度、總體積等)。按照納、排標準最終分析了12位受試者(其中健康人10位,曾患有腦血管疾病者2位,平均年齡38±9歲,男性9人)。

研究結果表明,三種場強TOF-MRA的信噪比(SNR)和對比噪聲比(CNR)均隨場強增高而增高,但5.0T的SNR和CNR與7.0T相比並無統計學差異;在腦血管的比較中,發現5.0T TOF-MRA對腦大動脈遠端分支和穿支小動脈的顯示在評分上均高於3.0T,但與7.0T的評分無顯著差異;進一步採用定量指標對三種場強的TOF-MRA進行分析,結果發現5.0T小動脈的總長度與7.0T無統計學差異,但均明顯高於3.0T。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射科主任曾蒙蘇教授為該文唯一通訊作者,復旦大學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主任王鶴教授為資深作者(senior author)。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射科醫師史張博士和復旦大學在讀博士生趙雪瑩為該文共同第一作者。

作為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專項,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5.0T高場全身MR成像系統uMR Jupiter 5.0 T在權衡高場強以及全身成像之間的矛盾關係後突破了高場射頻技術壁壘,研製了大孔徑多通道體發射線圈,使全身掃描成為可能。為了進一步拓展5.0TMR的臨床應用,中山醫院放射科在曾蒙蘇的指導下,通過TOF-MRA對腦內大血管遠段分支和重要穿支動脈的顯示進行初步評估,認為在腦動脈及其細小分支動脈的顯示上5.0T TOF-MRA表現優異。同時,與既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在主要分支血管的評估中加入了後循環穿支動脈(腦橋動脈)評估,為全面評估腦小動脈做好研究鋪墊。

責任編輯:高文 圖片編輯:樂浴峰

校對: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