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上一篇《好多人說自己濕氣重,什麼是濕?》的後續。主要談「濕」在不同部位,以及有兼夾時如何辨識。文中解釋,經常用到上一篇的概念及道理,如果看本文有未解之處,請參照上篇來看。


以下是濕的常見證。



1


傷 濕


證候:頭身困重、發熱、苔膩、脈滑。

頭身困重:是濕性重濁的表現。

發熱:傷濕還有可能發熱,因為濕邪容易阻滯氣機,氣屬陽,氣一憋住,在局部就易產熱,所以容易發熱。

舌苔膩:這是濕性黏滯的表現。

脈滑:痰濕表現。



2


濕 痹


證候:關節酸痛重著、屈伸不利

「痹」的意思是指痹阻不通。痹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即關節以酸痛重著、屈伸不利為特徵。注意關鍵字——,出現沉重感,在中醫算濕,因為濕性重濁。


痹病是按痛的特徵來分別的,遊走性關節疼痛是風痹,關節酸痛重著叫濕痹。假如一個人的關節痛,又遊走,又沉重,這種情況叫風濕痹,因為「風」與「濕」兩個特徵都有,診斷就是兩種邪氣。

如果在剛才兩個特徵基礎上再加上遇寒加重,那麼就有三個要素了,風、寒、濕都有,就叫作風寒濕痹

中醫的治療是對應疾病特徵的,風寒濕痹三個要素都有,治療就要驅風、散寒、祛濕同時來。



3


濕熱浸淫肌膚


證候:濕疹、癬等滲液性皮膚病。

濕熱浸淫肌膚,表現出來就是濕疹、癬等滲液性皮膚病。這是濕性黏滯和濕性重濁的黏、濁特性一起出現了。

只要人體分泌物、排泄物表現出黏黏膩膩,或者渾濁感,都算是濕。

當然,皮膚病的癢,也夾有風的特性,瘙癢的局部是有輕遊走感的。這是風性善行的表現。



4


寒濕困脾(濕濁困脾)


證候:脘腹脹悶,口膩,納呆,或便溏而黏,或夾黏液,頭身困重,或肢體腫脹,婦女白帶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脈滑。

脘腹脹悶、口膩、納呆:脘腹定位在脾胃,脹悶是氣滯的表現。濕為陰邪,容易阻滯氣機,所以會有脹悶感;口膩是口腔有黏膩感,黏膩是濕的特徵;納呆是濕阻脾胃,濕為陰邪,容易損傷脾陽,脾陽受損,運化功能減退。

此外,脾喜燥惡濕,特別怕濕,所以脾不健運的表現較為明顯。


便溏而黏,或夾黏液:便溏而黏是指大便像爛泥一樣,擦不乾淨。有時候濕得比較嚴重還會夾有黏液,便黏與黏液體現的都是濕之黏性。

頭身困重或肢體腫脹:濕性重濁,濕在人體的肌膚或者經絡,就會出現頭身困重,或肢體腫脹。肢體腫脹不單是濕,應該還有點水了。

婦女白帶量多:白帶也是黏糊糊、液態狀的,所以算濕;色白偏寒,因為濕偏陰邪。

舌體淡胖、苔白膩或滑、脈滑:舌胖是因為體內水多了,把舌頭「泡」大了;舌淡是偏寒;舌苔白偏寒;舌苔膩或者滑是偏濕,此時脈滑也主濕。




5


濕熱蘊脾


證候:身熱不揚,午後加重,汗出熱不解,脘腹脹悶,口膩納呆,頭身困重,或肢體腫脹,腹痛,便溏黃臭而黏,或夾黏液,小便黃短,婦女帶下色黃,舌紅,苔黃膩或滑,脈滑數。

身熱不揚,午後加重,汗出熱不解:身熱不揚的意思是身體發熱,但用手捂在肌膚上,一開始不覺得很熱,但按的時間越久就覺得越熱。

身熱不揚關鍵是濕熱並存,濕把熱裹在體內,這個熱很難一下透出來,裹在體內的熱只能慢慢地從內向外透發。

為什麼這種熱會午後加重?

我們按太極圖來推算,早上是陽氣旺,傍晚是陰氣旺。濕熱,熱屬陽,濕屬陰,中午之後是陰邪慢慢加重,也就是濕的比重慢慢加大,濕的比重一加大,憋在體內的熱就憋得越來越厲害,中醫叫作郁而化熱。

也就是說早上的熱氣是容易外透的,中午之後的熱,由於濕的比重大了,濕又在外圍把熱裹在裡面,所以很難外透。因此濕熱如果發熱,一般是午後加重。同時即便用發汗藥,由於外裹的是濕,所以只能發出濕,裹在體內的熱,一般出不來。

特別提示:孩子發熱父母莫著急。小孩發熱,尤其是在南方,不少高熱往往是濕熱的熱。如果未將濕熱的熱辨准,只用清熱的藥,效果並不好。必須是清熱跟祛濕同時用,熱才能退得了。

所以,在中醫診斷上必須關注何時發熱,或何時熱加重(體溫升高)很重要。

脘腹脹悶、口膩納呆,頭身困重,或肢體腫脹:見寒濕困脾之解,都是濕的表現。

腹痛,便溏黃臭而黏,或夾黏液:黃臭可定性為熱,而黏是濕,或夾黏液也是濕。小便黃短是熱,婦女帶下是濕,色黃是熱。同樣舌紅是熱,苔黃是熱,苔膩是濕。脈滑是濕,脈數是熱。


小結:

濕熱蘊脾第一個要素是有熱的特徵,比如身熱不揚,午後加重,同時又大便黃臭,小便黃短,舌質紅,苔黃,脈數等。


第二個要素是濕,比如口膩,大便黏,或夾黏液,頭身困重,婦女帶下,還有苔膩、脈滑。


第三個要素就是定位在脾,脘腹脹悶、納呆、便溏。


所以中醫的診斷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講白了就是定性加定位。




6


脾虛生濕


證候: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脘腹脹悶,口膩納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夾黏液,頭身困重,或肢體腫脹,婦女白帶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脈緩或弱,病程長。

這個症狀與寒濕困脾很像,只是多了幾項。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脈緩或弱:這實際上是氣虛的表現。所以氣虛表現+濕濁或寒濕困脾表現,診斷就變了,變成脾虛生濕。

脾虛生濕與寒濕困脾的區別在哪裡?

寒濕困脾主要是寒濕妨礙了脾的運化,是實證。而脾虛生濕的因果關係就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而產生的內濕。

認真辨別,脾虛生濕除了比寒濕困脾多了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脈緩或弱這些症狀,另外的鑑別點是時間比較長。

再次強調:中醫的臟腑辨證或者其他辨證的通用程序是:定性+定位。


7


肝膽濕熱


證候:脅肋脹痛,或發熱,身目發黃,色鮮明,厭食油膩,口苦,納呆,小便黃短。或陰部濕疹、瘙癢,或男子陰囊潮濕有臊味,女子帶下黃稠臭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脅肋脹痛:脅肋是肝經循行所過,由於濕為陰邪,容易阻滯氣機,氣機受阻,就容易出現脅肋部脹痛。

發熱:這個發熱跟濕熱蘊脾差不多。假如有發熱,應該也是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午後加重。

身目發黃,色鮮明:指黃疸。因為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到肌膚,肌膚就發黃。

厭食油膩:還是跟膽汁有關。膽汁的作用是注入小腸,幫助消化脂肪類食物,既然膽汁外溢到肌膚,進入小腸的膽汁就少了,難以消化脂肪類食物,所以厭食油膩。


口苦:熱的表現,各個臟腑的熱都可以口苦,但肝膽濕熱牽涉到膽汁不入注小腸,反而上溢於口,這時還夾雜了膽汁的味道,所以,一般較其它臟腑的熱會更苦。

納呆:濕熱妨礙脾的功能.

小便黃短:熱象。

帶下黃臭:濕熱之象。

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都是濕熱的表現。

肝膽濕熱還有另外一組症狀,不是表現在肝膽臟腑本身,而是表現在肝經循行部位,如陰部濕疹、瘙癢,或男子陰囊潮濕有臊味,女子帶下黃稠穢臭,實際上這是濕熱下注肝經。陰部是肝經循行部位,濕疹是濕熱的表現。



8


膀胱濕熱


西醫表達為:尿頻、尿急、尿痛、尿黃短。這種表達比較好記。

為什麼說是膀胱濕熱?

尿頻:就是感覺每次小便完又想小便,尿不乾淨,但是每次都尿的量不多,這種感覺就是黏滯感;同時小便的痛還帶有點澀滯感,尿得不流暢、澀滯感也是濕。

小便黃短:這是熱的表現。如果再有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這些濕熱的表現,就更容易肯定了。

小便與膀胱有關,所以定位在膀胱。



9


大腸濕熱


證候:主要表現在大便上-排便時也有拉不乾淨的感覺,拉完又想拉,肛門有重墜感,即里急後重。同時肛門也有灼熱感。

里急後重:既有濕的黏膩感,也有重濁感。

肛門灼熱:是熱感。如果再有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這些濕熱的表現,就更容易肯定。

大便與大腸有關,所以定位在大腸。


綜上所述


不管是寒濕困脾也好,脾虛生濕也好,濕熱蘊脾、肝膽濕熱、膀胱濕熱、大腸濕熱,其實它們都有一個特徵就是具有濕的性質和致病特點。符合了,我們就認為它們具有濕。


另外如兼有寒象,那就是寒濕;如兼有熱象,那就是濕熱。同時加上定位症狀作定位參考,診斷就基本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