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嚴文娟 67歲
整理:普陀區融媒體中心 熊迎
裝上線軸,將線引過針孔,右手向下轉動手輪,雙腳同步踩踏踏板,這台老式的蝴蝶牌縫紉機就會發出輕快的「咔嚓」聲,流暢運轉起來。幾十年的老物件,用起來就像和老友相處一樣輕便。
在上世紀70年代,蝴蝶牌縫紉機熱銷全國,作為「三大件」之一,若誰家有一台,都極有面子。我七八歲的時候,有一次要上台跳舞,母親為我縫製了一條碎花連衣裙,非常漂亮。60多年過去,我至今仍然記得那條白底連衣裙,上面有紅的、藍的、綠的花朵,穿著這條裙子我東走西跑,十分喜悅。受母親影響,有一台縫紉機也成了我的夢想。
但縫紉機不是隨隨便便想買就買的,先要有縫紉機票才有購買資格。
幸運的是,當時我在南市區煙糖公司工作,單位每隔一段時間能有三四張縫紉機票發下來。終於有一天,一張縫紉機票到了我手裡。
蝴蝶牌縫紉機買回來後,怎麼用只能自己琢磨。這裡邊有很多門道:踏板朝前踩、朝後踩、進布等等細節,都有講究,否則針腳歪歪斜斜,針斷掉都是有可能的。也許是繼承了母親的手巧,一個禮拜我就學會了,一開始還需要母親裁好布,後面自己也學會了剪裁,可以獨自做衣服了。
之後,母親的褂子、自己兩用衫、女兒的裙子、外甥女的小衣服我都做過。布料上店裡裁,一尺只要幾毛錢,一些舊的衣服拆開布料也能用,做件衣服成本只要一兩元,比花十幾元在外邊買划算得多,「穿新衣」也就容易了。
當時時興的喇叭褲、小腳褲,用這台縫紉機我自己也能做。保存最好的是一件我親手縫的黃格紋兩用衫,那時候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上映,片中人物的服裝款式很流行,我也照著那個款式做了一件,雖然現在很少穿了,但一直放在衣櫃,捨不得扔。
我對做衣服的興趣源自於母親為我縫製的衣物,等我有了女兒,物質條件已經好了很多,完全可以給她買新衣服,但我還是像母親一樣,親手為她縫製了一條連衣裙。那是一條上半身背心式樣的白色連衣裙,女兒穿上很可愛,她也很自豪地說:「我的裙子是媽媽親手做的,別的小朋友媽媽都不會。」女兒告訴我,對她而言,一想到我坐在縫紉機前認真為她做衣服的樣子,就會覺得心裡暖暖的。
如今,衣服大都是女兒幫我買的,有時候我也會在網上看好款式讓她幫我網購,縫紉機如今只用來縫一縫坐墊、隔熱手套這樣的小物件。可當女兒提議給我換一台電動的縫紉機,我還是拒絕了,因為這台蝴蝶牌縫紉機不僅寄託著我個人的情感,也見證了我們家庭和時代的變遷。
糧票、拷機……一樣樣老物件,見證了國家和城市發展,也記錄了普通人的人生故事。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聯合「學習強國」上海學習平台及浦東、黃浦、靜安、楊浦、普陀、嘉定、奉賢、崇明等區融媒體中心,推出「我家的老物件」策劃,面向全社會徵集那些已經或即將消失的老物件,並請老物件主人講述背後的故事。如果你家也有老物件、傳家寶,不妨跟大家一起分享背後的故事吧!
你的故事,我們想聽!
點擊這裡參與
欄目主編:董齊興 文字編輯:肖雅文
來源:作者:普陀區融媒體中心 熊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