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 EDC 需要帶上哪些設備?

作為一枚日常需要往返於學院、圖書館學習的研究生,我的日常所需攜帶的裝備也不再少數。大件肯定少不了一個 MacBook Pro 、iPad Pro 以及它的鍵鼠、充電器。小件主要是 iPhone 12 Pro、鑰匙、數據線、身份證、銀行卡一類的。


電腦、手機、鑰匙還比較容易收納,剩下的物品就比較零散了,不同的線纜可能會打結,身份證銀行卡也需要專門的錢包或者卡包進行收納,日常的收納和拿取就顯得不太方便。


除了一個做工精緻的錢包之外,其實還可以考慮換種思路 ——【卡包】。因為在無現金支付的時代,錢包已經不是為了放錢而存在,更多的時候是只保留了放卡拿卡的職能,那我們不如直接換一個多功能的卡包。比如之前我給大家曬過的 PITAKA 家 MagEZ Card Sleeve 磁吸卡包,就可以放入兩張卡片,還可以吸附在 iPad Pro 和 iPhone 上。


之前就很心水朋友的 Coach 卡包,我在有了這個磁吸卡包也就不再羨慕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只能存兩張卡片,身份證 + 銀行卡的組合似乎還不能滿足我所需,所以我又盯上了 PITAKA 家的另外一款號稱能打 10 個的多功能數碼配件收納卡包,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它到底能實現哪些功能?此外還有套常戴的 Apple Watch 碳纖維表殼 / 錶帶也一併給大家曬個單。




二、MagEZ Digital Travel Kit 10 合 1 多功能數碼配件收納卡包

首先給大家展示的就是 PITAKA 家的 MagEZ Digital Travel Kit 收納卡包,相比於 MagEZ Card Sleeve 磁吸卡包主打了 10 合 1 多功能數碼配件。


這款收納卡包拿在手上的感覺就是比較小巧,卡包的初衷就是要便攜,它的厚度控制在了 12.3 mm,比我的 iPhone 12 Pro 厚實一些,但得益於碳纖維的材質,重量只有 77.4g。


與市面上其他採用【碳纖維 + PC/PU 材質】拼接而成的碳纖維卡包不同,這個卡包一整塊都是緻密的純碳纖維材料,色澤純正,耐用品質高,從側面的堆疊紋理來看,就像是 3D 列印出來的一般。


既然是磁吸卡包,那自然少不了內嵌磁鐵,這款卡包採用的是三層模塊化磁吸設計。底部的大磁鐵負責吸附,左右的兩個小磁鐵負責定位。這種模塊的設計,實現了兩個卡包以及一個多功能夾層的自由組裝拆卸。我覺得 PITAKA 推出的單賣模塊,用戶自行選配組合也很不錯。


卡包的兩個模塊共有 2 個夾層,共計 3 個放卡空間,平時正好可以放下我的身份證、校園卡以及銀行卡。其實放現金也可以,不過感覺摺疊下來 1-2 張百元大鈔就差不多滿載了。


雙卡槽的模塊中部是有鏤空的設計,像是兩個人臉的深情對視,也便於取卡,拿來送男朋友也是別致的選擇。卡槽軌道中部有輕微凸起的固定卡口,可以保障卡片放入後的穩定,不易脫落。


簡單看完了卡槽夾層之後,我們還是來聊聊這個收納卡包的靈魂所在 ——10 合 1 多功能數碼配件夾層。小小的卡包空間中,塞下了 C to C 數據線、黑膠體 U 盤 16GB、TF 存儲卡槽、C to Lightning 轉換頭、NANO SIM 卡槽、取卡針、C to MicroUSB 轉換頭、C to USB-A 轉換頭、SD 讀卡器、TF 卡托。


讓人直呼一聲,好傢夥,你體積不大,胃口不小。基本上把市面上常見的埠轉接功能都給覆蓋了,而且收納整齊,不用再如往日一般,出門得帶三根線,不僅容易互相纏繞,還難以收納。


這四種轉接頭,既可以作為手機、iPad 等數碼設備與電腦的連接橋樑,也可以承擔充電的功能。唯一遺憾的就是線纜的長度稍短,邊充電邊玩手機一類的操作就沒法兼顧了。這個 16G 黑膠體 U 盤是 USB 2.0 的規格,讀速 23MB/s,寫速 19MB/s 左右,可以滿足緊急突發的數據拷貝需求。


除了轉接線纜外,磁吸卡包還提供了一根取卡針,首先可以取下手機的 Nano-Sim 卡置入專門的收納卡槽中。對於我這種移動、聯通、電信的 5G 三卡用戶就顯得非常方便,一張卡放卡槽備用,兩張卡放在手機里使用,想用那張換哪張。


然後,這根取卡針還可以打開磁吸卡側面的 SD 卡槽,其中還內含了一個 TF 卡托,就算是專業的內容創作者,也能夠滿足他們的多種場景使用需求。TF 卡目前的使用場景主要是 Switch、無人機、無損音樂播放器、攝像頭一類的小型設備,雖然場景小眾,但也是實打實的需求,特別適合有外出採風拍攝的朋友。


當然對於我這種喜歡拍照的用戶,更看重的是這個收納卡包本身就是一個 SD 讀卡器,而且它還是 C 口的。沒有 USB-C 埠的單反,想要把 SD 卡的照片導入 MacBook 這種沒有 USB-A 接口的設備,只能通過其他設備中繼一番。現在通過這個收納卡包就可以一步導入,極大地增加了使用場景及便利性。我也測試了一下讀卡器的速率表現:讀速 43MB/s,寫速 42MB/s,可以滿足 SD 卡照片導出的需求。


總體來說,MagEZ Digital Travel Kit 這款收納卡包追求了外觀視覺上的簡約整潔,同時內部又蘊含了較為豐富的功能設計,比較適合出差旅行、通勤、數碼愛好者等人群隨身攜帶。



而且因為體積和重量控制都還算不錯,不管是外衣、長褲的各個口袋也都可以不占空間,取用方便。



當然,我覺得這個 MagEZ Digital Travel Kit 收納卡包可以考慮改進以下三點:首先是它的 U 盤可以考慮使用更大容量、埠升級到 USB 3.0 規格,這樣就能夠從應急存儲變成常用數據備份了。其次是讀卡器上可以升級到 UHS-Ⅱ,目前拍照的 RAW 格式圖片容量驚人,高速讀寫更能提升效率。最後是可以考慮增加卡槽夾層模塊的單獨售賣,畢竟有很多朋友還是五張卡在手出門晃悠,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可自行組合的模塊優勢。



三、Air Case for Apple Watch 碳纖維表殼

除了收納卡包之外,這次我也入手了 PITAKA 家的碳纖維表殼和碳纖維錶帶。最早我以為 Apple Watch 裸奔最快樂,然後在日常使用的時候,就發現鋁合金的表殼常有磨損。而且藍寶石的錶盤也並非堅不可摧,凸起的部分同地面親密接觸後也少不了痕跡,真讓人好生心疼。


所以我覺得如果不想貼膜使用,給 Apple Watch 加個表殼護住更加脆弱的鋁合金還是相當必要的,但是市面上不少手錶殼裝上後都像在用小天才手錶,實在拿不上檯面。而 Air Case for Apple Watch 碳纖維表殼使用的是 600D 芳綸纖維,這是一種新型高科技合成纖維,具有超高強度、高模量和耐高溫、耐酸耐鹼、重量輕等優良性能。簡而言之,就是耐用和輕薄,這款 44mm 尺寸的表殼重量也就 0.82g,表殼厚度 0.85mm,表殼加身後,基本上都感覺不出來增加了重量。


這款碳纖維表殼在手錶側面的開孔也比較精準,左側兼顧了揚聲器和排水孔的位置,右側則留出了旋鈕、麥克風以及按鍵的空間。底部鏤空的設計不用取殼,也可以實現手錶的充電。



從遠景來看,如果不仔細觀察,都不容易發現增加了表殼,只道是 Apple Watch 的中框又大上了那麼一些。



從近處觀摩,碳纖維表殼對於我的 Apple Watch 包裹還是相當到位,而且碳纖維特有的紋理,搭配黑色的版型,也比較符合商務人士低調內斂的風格。


當然,如果 PITAKA 能夠在芳綸纖維材質的基礎上為年輕的用戶群體開拓一些別的配色,比如白色、紅色、藍色,相信還是會有一定的用戶買單。



四、Carbon Fiber Watch Band 碳纖維錶帶

前面在看碳纖維表殼的同學一定注意到了,我的 Apple Watch 錶帶也是同樣的風格,這也是 PITAKA 家配套的一款碳纖維錶帶 ——Carbon Fiber Watch Band。它是全世界第一款碳纖維材料做的錶帶。之前大家常見的都是以不鏽鋼、鋁合金甚至金銀等貴重金屬為材料。


金屬的錶帶好處在於光澤靚麗,而且在夏天使用時相對涼爽。但金屬錶帶的體積較重,並且耐磨性一般,很容易產生磨痕,冬季使用對於體感溫度也不太友好。而 Carbon Fiber Watch Band 所選用的 1K 細紋碳纖維材料,恰好就能實現錶帶的耐磨、輕薄以及溫度適宜。因為和碳纖維表殼保持了一致的黑色碳纖維紋理,整體的觀感要比原裝的運動矽膠錶帶更加精緻和高檔,也更符合一些商務場景的使用。



日常出街穿搭,不管是休閒風格還是正式著裝都可以較好地形成搭配。



這款碳纖維錶帶的表扣部分,使用的是磁吸 + 彈簧卡扣的設計,延續了 PITAKA 的 「磁吸」 基因,靠近就能吸附卡住,雙手按壓則會彈開,日常使用還是相當方便。



考慮到不同的使用場景,表粒也提供了 Retro(長方形表粒)和 Modern(凸形表粒)兩款可供選擇,我個人是偏好現代款的。包裝的內部也附贈了取表器和額外的兩節表粒,用戶可以根據手腕的粗細來調節錶帶長度。


表粒與表粒間通過不鏽鋼連接器固定,拆解起來還是比較方便,上手較為輕鬆。


得益於蘋果的標準化拆裝設計,Carbon Fiber Watch Band 碳纖維錶帶也可以兼容 Apple Watch 4 / 5 / 6 系列,而且 40mm 和 44mm 都是一樣的卡槽。


這塊碳纖維錶帶整體使用下來質感還是相當不錯,提一個小建議:初始默認的錶帶長度較長,我足足拆了 3 顆表粒才適合我的手腕,而且我的手腕還屬於稍粗的,PITAKA 可以考慮根據亞洲人的手腕長度再調解下,減少用戶初次上手的調整工作量。

分享到此結束,感謝您的耐心觀看,我是 Geek 研究僧,一枚愛好評測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