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的SSD,放在兩年前都還是相當奢侈的,M.2的就更不要多想了,但隨著TLC的普及和堆疊工藝的進步,消費級M.2 SSD每GB價格早已跌入1元,甚至在電商補貼的情況下,步步逼近0.6元大關,同時國產顆粒也步入正軌開始量產。這些當然是好事,1T容量SSD已經成為裝機界、電腦升級的首選,誰不願意享受大杯的快樂呢。


本次體驗的是台電幻影系列NP900 1TB M.2 SSD,感謝ZEALER旗下左邊APP提供的產品眾測機會。


NP900走的是主流性能+大廠顆粒的性價比路線,擁有三年質保。


產品正面的標籤貼紙樣式。


單面顆粒設計,對於內部空間比較擁擠的筆記本,包括計不那麼合理的硬碟盒來說,無疑更加友好。


主控為慧榮SM2263XT,經常玩SSD的小夥伴應該非常熟悉了,它採用的是無外置緩存方案,會根據需求調用主控內集成的小容量緩存或電腦系統內存作為映射表來使用,以此達到媲美有獨立緩存SSD的性能效果。


撕開品牌標籤後,露出兩顆編號為29F04T2AOCTH1的英特爾顆粒,為64層TLC工藝。


▲CrystakDiskInfo截圖。


▲AIDA64中的詳情截圖。


▼接下來進行跑分,將NP900 1T作為系統盤來使用,僅安裝系統,不額外填充空間。


▲CrystalDiskMark的跑分成績,連續讀寫均達到官方標稱的數值,4K隨機也不錯。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的跑分成績,讀寫速度和響應時間都屬於主流水準,因為不同跑分軟體算法有差異,最終結果也不相同。


▲使用IOMeter進行2:8的20G數據讀寫混合4KQD32隨機讀寫,持續約半小時,並導入Excel生成點狀圖。


進行2:8的20G數據讀寫混合4KQD32隨機讀寫,持續約半小時,並導入Excel生成點狀圖,橙色表示讀取,灰色表示寫入,藍色表示讀寫的合計,其中每一個點表示當時那一秒鐘的IOPS值,你可以將其理解為遊戲的幀數曲線,理想狀態是相同顯色的點最組成一條水平直線,即滿幀無波動,但實際情況下的數據讀取隨機性,理想狀態是不存在的,但通過測試可以體現出SSD的IOPS穩定性。


SSD除了表面的速度外,IOPS也是一項重要參考,IOPS表示硬碟在1秒鐘之內能完成的數據吞吐次數,傳統機械硬碟IOPS在150左右,即硬碟一秒鐘只能執行150次數據讀寫的指令,而SSD可以輕鬆達到數萬次,這也是為什麼SSD在啟動大型軟體、遊戲、零碎文件讀寫的時候會有優勢,左邊APP眾測的台電NP900,在4K QD16的數據讀寫測試下,IOPS高達128922,表現亮眼。影響IOPS的因素有很多,與主控設計、主控算法、緩存方案、快閃記憶體顆粒都息息相關,IOPS呈現的是固態硬碟整個系統的質量。


▼向SSD中填充數據,使其空間占用超過50%,然後再進行一次跑分測試。


▲半盤狀態下的CrystalDiskMark跑分截圖,性能沒有什麼變化,數據可以算是正常誤差。


▲半盤下的Anvil's Storage Utilities的跑分截圖,同理。


▲半盤狀態下的IOMeter離散測試,IOPS有所衰減,穩定性下降,但也在正常範圍之內。


▲使用HD Tune進行200G隨機數據的讀寫測試,可以發現在24G的時候開始出現規律性降速,前面說過了2263XT主控使用的是無外置緩存方案,根據實際寫入的數據不同,「出緩」現象的出現其實是動態的,在空盤狀態下有時候寫入100G隨機數據都不會出現掉速的錯覺,讓人很難捉摸透,不過按照正常人日常使用來說,不太會出現瓶頸。


軟體查看到的待機時溫度為39℃,完成200G隨機數據的讀寫後,溫度為73℃,測試過程中最高溫度達到過78℃,但離AIDA64截圖顯示的83℃警告閾值還有一小段距離,這還是在沒有散熱措施的筆記本中,因此日常使用大可不必擔心,在大文件讀寫過後,沒兩分鐘溫度就會降下來。


總體來說,NP900滿足了消費者對價格、性能、容量三方面的平衡要求,性價比突出,不管是配合硬碟盒組成移動硬碟,還是筆記本的升級,亦或是作為有第二個M.2接口設備的倉儲盤,都是不錯的選擇。除此之外,台電在SATA固態以及內存條產品上開始使用國產的長江存儲顆粒,上市後都收到了不錯的反饋,目測國產顆粒的M.2硬碟也不遠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