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二寶9月份能順利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我和娃爹決定趁著大寶放暑假去爺爺家的時間,把他提前送去幼兒園,我們也能清淨一個月。作為一名二胎媽咪,送二寶入園游刃有餘,他沒有撕心裂肺的哭鬧,第一天自己背著小書包乖乖上學

也許是因為今年在家休息時間太長,8月份送娃上幼兒園的家長很多。每天接送孩子,總能在幼兒園門口看到一幕幕“你哭我喊”的場面

有的孩子拒絕上幼兒園哭鬧;有的孩子因為不是媽媽來接,而哭的死去活來;有的家長學校大門都關了,還趴在鐵柵欄上不停地張望。

這不,二寶班的同學樂樂每天上學都大哭大鬧。孩子被老師強行抱走以後,樂樂媽媽不無失落的站在校門口徘徊。

看到我後她說:“你娃好乖啊!”

“他在家也磨蹭呢,有時候也說不想去幼兒園。”我說道。

“可你看我家樂樂,每天都這麼哭。”樂樂媽媽皺著眉說,“ 怎麼才能讓她快點接受並適應呢?”

不少寶媽送孩子上幼兒園,都是在關心孩子哭鬧了沒有,但其實樂樂媽媽的疑問才是真正應該被關注的方面。孩子不哭鬧就說明他接受了幼兒園嗎?

判斷寶寶是否適應入園生活看三點

孩子上幼兒園,是開啟他們社會人生的第一步。每每說到送娃入園,所有人都會問:“今天咋樣,哭了沒?”彷彿默認為孩子哭就是不想去,沒哭就是想去,真的是這樣嗎?雖說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但上幼兒園之後都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有情緒上的,有生活上的,根據孩子入園前後的細微變化,就能對他們的入園適應狀況略知一二。

第1、放學後心事重重,對幼兒園的事情閉口不談

很多父母都發現,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無論你怎麼問,孩子都不說。二寶就是這樣,“晚餐吃的什麼呢?”“在幼兒園都做什麼遊戲啦?”等等都避而不談。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說出來一兩句和幼兒園相關的話,如果是這種情況,就無需擔心。

因為有的是說不清楚,有的是忘記了,還有的則有可能是你問到了他不想說的事情。若是最後一種情況,家長就要注意了。如果引導不好,可能會讓孩子更加抵觸上幼兒園。

第2、不敢大小便

孩子在學校上一天幼兒園,不是尿褲子,就是把屎尿憋回家裡再解決。本來已經學會自主如廁的孩子,入園以後卻不敢上廁所了?也許是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了一些問題,建議家長及時和老師溝通,並儘快解決

第3、每天都哭鬧不止

孩子入園因為分離焦慮哭鬧是最常見的情況。但如果每天都因為上幼兒園大哭大鬧,家長則要考慮孩子的心理情況。大家都說:“孩子都有哭的過程,之後就好了。”

哭鬧總會停止,但是停止就意味著他接受了嗎?如果是因為實在無力掙扎,放棄抵抗,把自己內心的不滿悄悄的壓抑起來了呢

出現以上三種情況,說明孩子對於幼兒園的接受程度比較低。如果沒有得到恰當的處理,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傷害

寶寶入園後的正常變化

寶媽群裡有人說:“自從我娃上幼兒園以後,我家的東西就不能亂放,茶幾上稍微有點亂,就會被孩子教訓一頓。”一番言論惹得人們哈哈大笑,也有寶媽附和著說自家孩子也是這樣。

孩子入園之後,都會受到規矩的約束,而這種約束在孩子們看來是不可撼動的,老師說的話猶如“聖旨”一般,總是會銘記在心。比如我們在家和娃說一百遍“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孩子也無動於衷,老師只需要強調一次,他們就能牢牢遵守。

這就是孩子入園後的成長和變化,他們在幼兒園的成長是飛速的。獨立意識、團體意識、人際交往能力都在迅速發展中。而無論是上文中提到的適應幼兒園與否的表現,還是在幼兒園獲得的成長,父母都要及時看到,幫助孩子認識到這些對於孩子而言意味著什麼。

這就要求父母日常和孩子有良好溝通的習慣,在娃入園前和入園後和孩子做好交流,也能加速寶寶對幼兒園的適應進程。

注意入園前後的溝通方式

在寶寶正式入園之前,家長總是會忍不住說一些幼兒園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卻會把幼兒園形容成一個“不好”的地方。“你如果不乖的話,就馬上把你送到幼兒園!”

“你看你不好好吃飯,等你上了幼兒園,有人收拾你。”

“你馬上要上幼兒園了,沒幾天好日子過啦。”

這些話在家長看來是逗孩子玩,但讓寶寶聽來幼兒園則是一個可怕的地方,還沒去,就開始抵觸。所以想讓孩子盡快接受幼兒園,在娃入園前,父母對於幼兒園的表述要客觀。等娃入園後,也需要掌握一些話術。

A. 入園前

要正確說明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在幼兒園需要做哪些事情。不要含糊其辭,只說孩子感興趣的方面,讓娃抱有幻想,誤認為幼兒園是一個類似遊樂場的地方

孩子也有期望和失望,如實告知寶寶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就能讓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落差。

B. 入園後

先根據孩子的放學表現判斷他對幼兒園的接受程度,然後再選擇性的進行詢問。不要誇大幼兒園的好,也不刨根問底娃在幼兒園的表現如何。我一般不會追著孩子們問學校的情況,老師會在群裡發一些孩子上學的圖片,根據這些進行綜合判斷,也能了解他們在學校的情況。

枕邊育兒寄語:

寶寶入園的適應程度決定了他們是否願意堅持上幼兒園,而單純的哭鬧與否並不是判斷的唯一指標。注意孩子的各種細微變化,做好溝通交流,幫助孩子盡快適應並接受幼兒園。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