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shutterstock

  • A-
  • A+

如果日復一日、沒有盡頭的家事,能像靜坐、沉思、冥想那麼享受,會不會比較不令人排斥、不會想到就頭痛?這不是自欺欺人,在美國,愈來愈多人正透過洗碗、洗衣、拖地找到內心平靜,找回人生控制權。

到處亂堆的衣物、滿是塵灰的窗戶和櫃檯、散落一地的玩具、洗手槽裡成疊的碗盤,天天令人望而生畏。但如果家事不只是得擠出時間進行的辛苦勞動,更可以是「修行」,甚至讓人靜下來的禮物呢?

在美國,愈來愈多人證明,這不是「轉念」式的自欺欺人,而是可以翻轉生活、身心健康的恩典。《華爾街日報》訪問多方人士,告訴生活與工作忙碌的讀者,在做家事時多想一下、用一點專注力,就可以把心中對過去和未來的焦慮轉化成人生的控制權。而且,令人難以「享受」的家事,也可以變成鍛鍊心智的機會,變得令人愉悅。因為在過程中人們會發現,至少我們可以掌控居家環境,也讓周遭的整齊與清潔,帶來賞心悅目、平靜的生活與心情。

做不同的家事時,都可以同時透過專注與相關的冥想,達到「修行」的目的。

洗碗、洗衣時 專注在當下感官

例如,在洗碗時,可以靜靜的聞洗碗精的味道,感覺手上的泡泡,水流過手心的溫潤或沁涼;也可以專注的留意呼吸,或在搓揉、沖洗、擦拭、擺放晾乾等過程中,觀察自己的動作。

另一個辛苦、複雜的家事是洗衣,因為常常需要分類、預先噴衣領精、搓揉、或是選擇不同的洗劑與柔軟劑,洗好之後也還要晾、烘、燙、折、收……。但喪偶、要自己照顧四個孩子的寶鹼(P&G)家用品科學家英格裡遜(Jack English)卻說,他從每天洗衣服中,得到壓力的舒緩與解脫。因為洗衣服的過程繁複,每一堆衣服都不相同,還要運用「問題解決」能力,帶來不同的滿足。他的研究還發現,每天洗衣服的人比每二、三天才洗一次的人,心情比較好,生活比較不累,工作更順暢。

的確,在洗衣服的過程中,可以讓自己把意識放在考慮衣物的材質、顏色、用途,觀察衣服的紋路、圖案、材質觸感,從洗衣機拿出衣服時,聞聞清香或乾淨的味道,留意衣服由濕變乾時,顏色又有什麼改變。衣服乾了之後,在燙衣服時,則可以感受熨斗的重量,手臂和背部肌肉的伸展動作,再次觀察衣物的材質和紋路、圖案……。在折衣服時,則可以欣賞每件衣服在設計上有什麼細節、剪裁的特色或花樣。每完成這樣一個循環,不但經歷多種「修行」,還會令人感到如負重負,可以不用為此傷神,安心去做別的事情。

打掃時搭配冥想靜坐 App 效果佳

同樣令很多人卻步的是清地板,因為一樣要經歷多種操作,先收拾雜物、再清掃大型垃圾或紙片、吸塵、拖地,甚至保養。不過,在過程中也可以轉移注意力,專心留意地上的物品,在拖地或吸地時可以觀察自己機械式動作的規律、呼吸與韻律。即使有了掃、吸、拖地的機器人,在清理地上的雜物時,仍可以因為重獲整齊、不再滿眼雜亂而感到愉悅。

另外,在擦拭櫃台、或是窗戶時,也可以在每擦去一縷灰塵、髒污時得到成就感,在事後享受明鏡無塵的玻璃或櫥櫃表面給人的清新視野。

現在,更有相關廠商改良產品或服務,讓家事修行更令人愉悅。例如,寶鹼跟聯合利華,都開始在洗衣、洗碗、擦地等清潔劑中,添加具有改善心情或療效的精油,讓人透過呼吸平緩身心。另外,教客戶平衡身心、提供各種輔助協助不同功能冥想與靜坐的app Headspace,也推出在做家事、打掃清潔時怎麼冥想的內容,而且使用量從3月中到6月初成長了2成,驗證了人們在居家避疫時,也在鍛鍊如何把打掃變成修行。

梅約診所(Mayo Clinic)心理學家暨整合行為醫學負責人梭恰克(Craig Sawcheck)指出,刻意留意身心狀態的家事,暗藏了很多有益健康的動作,包括,舒展與放鬆身體、讓腦部平靜、打掃完會增加成就感,這讓我們在不確定中獲得有形的確定感,對抗壓力,降低焦慮,改善對自己的看法,比較能面對自己與自處,一次一次增進人們的復原力。

所以,這不只是轉念,更是真實的魔力!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