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申請引民怨,蘇貞昌陳時中記者會致歉,圖片來源:中央社

更多

萬元紓困之亂延燒,全台各地公所都擠滿申請人潮。雖然衛福部長陳時中說只要身份證跟切結書就可以辦,但基層公務員還是一頭霧水,花蓮市甚至因為沒收到公文、無所適從,而一度暫停受理;很多民眾跑了好幾趟還是辦不下來,抱怨連連。 

行政院擴大紓困以賣玉蘭花為例,結果造成大家搶批玉蘭花,花價飆漲6成。申請亂象連蘇揆的女兒蘇巧慧都看不下去,在立法院質詢時指責衛福部處理不當、程序不清楚。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也為此兩度出面道歉。

行政院把萬元紓困交給衛福部的背後,其實原本就有政治考量。政府的社會救助業務,主要有兩個部會負責,一是內政部,由社會司負責;一是衛福部,由社會救助及社工司負責。從機關名稱就可以知道,衛福部偏重的是健全社會安全網,對於脆弱家庭、高風險家庭照顧等等的照顧;而內政部則負責中低收入等長期的補助。

所以急難救助的確是衛福部的職掌之一,但從來不是衛福部的主要業務。衛福部的對象只是少數的脆弱家庭,在發生問題的第一時間,提供緊急的協助,避免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跟悲劇。

簡單講,內政部的社會救助是「救窮」,衛福部則更偏向「救急」,更重視在訪視後提供包含金錢和金錢以外的各種協助,所以衛福部常態的急難救助,並不排除其他政府單位的補助,也不一定需要是中低收入戶。

而這次政院推出的萬元紓困,有身份的限制(不能有軍、公、教、勞、農保)、有收入限制(家戶平均生活費不得超過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的1.5倍),同時又限制不能領有其他政府機關的紓困補助、補助、津貼,而且並不需要社工訪視提供其他的協助,這和衛福部以往的專長跟業務,本質上完全不同。

衛福部次長蘇麗瓊在立法院答詢時說,本來衛福部以為這是例行社會救助模式,大家(指地方基層)應該相當熟悉,這是衛福部認定錯誤,衛福部接受所有的批評。但實際上,這就不是例行社會救助的模式,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填、怎麼核,不踢到鐵板才是怪事。

而政院之所以把這樣的「急難救助」交給衛福部執行,當然是認定只要有「陳時中」三個字,就沒人敢嘴、敢批評,就能無往不利。但今天其實正是因為是陳時中,才會發生這種問題。

因為防疫的成功,陳時中有高人氣,即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高到一級開設,指揮官也沒有換成行政院長或副院長。

指揮官的層級沒有升高,代表幕僚單位的層級也沒有升高,仍舊是衛福部的幕僚,仍舊是衛福部的幕僚能量。雖然從法規上來看,陳時中的確可以號令相關部會,但實際上衛福部的幕僚們,根本不可能叫得動其他部會,甚至連要完成基本的聯繫、整合、追蹤都有困難。 

雖然防疫成果有目共睹,但衛福部的幕僚作業,其實是一塌胡塗。陳時中在每天的記者會中宣布了這麼多的政策,衛福部絕大多數都沒有做任何的公告,沒有完成應有的公文程序,包括搭捷運戴口罩、酒店等行業停業…等等。

實務運作之所以沒有大問題,是因為陳時中的高人氣,舉國上下都不敢「逆時中」,所以用各種不同的行政手段,來落實陳時中的口諭。舉例來說,酒店停業這件事,各縣市政府的作法就完全不同,台中市開始時是「實名制」、新北市說境內沒酒店,高雄市是用帶隊查緝的威嚇,讓業者不敢營業,而澎湖抓到酒店偷跑,開的罰單是「未保持社交距離」。

雖然民間常會嘲笑公家機關「等因奉此」的公文文化,但法令、公文是公家機關維持正常運作的重要元素。而《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給了行政部門太多的方便,以致於衛福部連最基本的公文、公告都懶得寫、懶得出。

因為習慣了沒有白紙黑字的自由,因為習慣了用口諭行事,所以萬元紓困也就忘了最基本的「公文先行」,才會造成今天的亂象,讓基層公務員無所適從。反觀人氣遠不及陳時中的勞委會、農委會,發放的人數都遠高於衛福部,卻沒有這些問題。

政院這一波防疫的成功,陳時中居功厥偉;這波紓困的亂象,也是只有陳時中才會發生的錯誤。這次只是政府防疫便宜行事的冰山一角,隨著疫情逐漸退潮,人們對人權、制度的重視遲早會回到原本的水準,政府和公務員們,有一堆的爛攤子遲早要面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