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飲水、大劑量維C能預防新冠肺炎?我們更需要警惕真教授偽專家

光明網02-15 15:24

你要休息好,要大量地飲水,要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E,也可以服用一些中成藥,板藍根、金銀花、小柴胡等等,還有一個黃連……

一位美國華裔教授在網路講座上宣傳的內容,這兩天在朋友圈廣泛轉發。不少人雖然將信將疑,但是覺得與自己的日常認知相符,而且這些東西不難找到,價格也不貴,因而也樂於嘗試。

然而,面對著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需要的是力求客觀、排除偏倚、明晰評定療效思維和原則。

記得采訪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勞力行教授的時候,他曾經提出一個觀點,根據醫學的倫理原則,希波克拉底誓言有“no harm”, 中國古代有“醫者仁心”之說,現代醫學始終要平衡(對病人)“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這個“利”和“弊”須由循證醫學,即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定性定量來確定。

這位華裔教授的這段言論發表之後,曾經有網友查了一下他的背景資料,他的專業和病毒以及傳染病沒有任何關系。沒有任何臨床證據和理論依據的療法,究竟是否對於此次治療或者預防新冠肺炎有用呢?這種僅僅是在一個科普講座上介紹的內容,真的可以運用於臨床嗎?我們都需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判斷。

不久前,網上曾傳言瑞德西韋在中國的臨床應用獲得了“奇效”。對此,鐘南山院士就曾表示,臨床試驗可以加快綠色通道,但必須走程序。“很多實驗室找到一個苗頭,就希望馬上完全進入臨床,這個要小心,倫理審查一定要通過。臨床醫生還是要按臨床的規矩來做。”

事實上,為了保證試驗過程與結果的科學性,為了保護受試者的利益,臨床試驗,無論是否在疫情爆發時開展,都應當符合科學標准和倫理規范。

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醫學科學理事會的倫理學指南指出,在疫情爆發時的臨床試驗應當遵循醫學倫理學原則,這些原則與我國已經頒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以及《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工作指導原則》一致。

新冠肺炎的傳染途徑和致病機理,目前依然存在著許多的疑問。一些藥物或者療法,在一些人群身上有用,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群身上可能效果就不好,甚至會產生非常大的副作用。我們現在往往在體外細胞實驗獲得一些療效,就開始大肆宣傳,甚至稱其為“剋星”,這其實有很大的誤區。就如此次的“雙黃連事件”中,一些患者聽信傳聞吃了雙黃連,結果反而病情加重了。

在醫學領域,我們需要的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面對疫情這樣的重大事件,需要有擔當的一線專家,盡可能主動發聲,堅持醫學倫理標准,用扎實的專業知識積極為公眾釋疑解惑;另一方面,不熟悉相關專業知識者,切不可人雲亦雲,以訛傳訛,專業的媒體人更不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新民眼工作室 方翔

參考來源